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传承风筝年画技艺,守护潍坊非遗文化

时间:2023-07-21 关注:
为探寻家乡文化遗产,发掘其深刻文化价值,曲阜师范大学“翰墨乡韵”社会实践队成员于7月15日前往潍坊市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旨在探寻园内民俗文化,学习风筝和木版年画制作技艺,认识文化创新对杨家埠居民生活的影响,深刻理解“两创”精神的内在价值。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杨家埠民俗大观园门前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潍坊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家埠则是潍坊风筝的发祥地,早在明代初年,杨家埠杨氏家族就开始扎制风筝。为探寻这一古老的技艺,实践队队员第一站来到了杨家埠风筝博物馆。通过馆内文字介绍和各式各样的风筝样例,队员学习到了杨家埠风筝的悠久历史发展演变,领略到杨家埠风筝画面鲜明、主题突出、色彩浓重以及工艺精巧等艺术特点。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杨家埠风筝博物馆观看馆内讲解和风筝样例
了解了充足的理论知识后,队员前往杨家埠风筝作坊进一步学习风筝制作技术。作坊内正在合力制作一款经典的蝴蝶风筝,风筝制作技艺复杂,大致分为蝴蝶眼部及触角、翅膀廓形、腹腔廓形的竹子制作,表面纸张彩绘以及缠绕风筝线三大工序,而多道工序需要多位师傅配合才能完成。队员在制作蝴蝶腹部的师傅指导下,成功将竹子分成细条,组合出蝴蝶腹部形状。体验制作风筝后,队员认识到风筝制作精巧,需要充足的耐心和丰富的经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风筝,在心灵手巧的风筝师傅们的细心雕琢下展现出别样的生机活力。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学习用竹条做蝴蝶风筝的腹部
香灰木炭柳枝条,朽稿贴梨供刻雕
杨家埠另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杨家埠木版年画,作为一种贴近人民日常生活的艺术,2006年5月20日,杨家埠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践队队员接着来到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各式各样的木版年画作品。在浓墨重彩的画中,队员细心地发现,杨家埠木版年画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一部分年画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大门上的门神画,灶台上的灶王画等;还有一部分极具艺术价值,内容通常是反映悠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德,创作者通过年画作品来寄予美好愿望。
图为杨家埠木版年画博物馆展出的年画作品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欣赏门神木版年画
最后一站队员来到杨家埠木版年画手作馆,对这项传统年画技术进行学习。馆内老师傅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悉心讲解了木版年画制作过程,老师傅说看似简单的一张年画实则要求精湛技术,需要保证上色的连贯性,巧妙地调制和运用颜料,以及最后保证年画储存的温度湿度适宜。看着老师傅在桌案前熟练地翻动着纸张,均匀地在木版上涂抹着颜色,队员感受到老师傅对杨家埠年画的热爱和对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最后老师傅说道,如今年画要向着大众化和现代化发展,艺术创作要服务于人民大众,在继承优秀传统题材的基础上创新出符合现代群众审美的作品。老师傅还表示希望更多年轻人参与到木版年画的弘扬、传承工作当中,保护好这项传统技艺。
图为实践队队员在学习老师傅的木版年画技艺
年画作纸鸢,文化传千年
如今杨家埠两大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当地师傅们巧妙地融合,创作出别具一格的年画风筝,既丰富了风筝的内容,又让年画从墙面上“升空”,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创新文化产品也带动了杨家埠经济发展,造福当地居民。
参观完杨家埠民俗大观园后,曲阜师范大学“翰墨乡韵”社会实践队对采访记录进行了整理总结和经验分享。实践队成员认为,以杨家埠木版年画和杨家埠风筝为代表的杨家埠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民间,积淀着劳动人民的辛勤创作精神,反映着劳动人民风俗信仰和审美观点,体现着中国人民的美好愿望,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杨家埠木版年画和杨家埠风筝的传承发展要坚持“两创”精神,适应新时代发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同时继续吸收劳动人民的智慧,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创新、融合发展。图为实践队队员在欣赏杨家埠木版年画作品
 
作者:周晓璇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翰墨乡韵”社会实践队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