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黄螺绽放新光彩 文脉绵延劳模歌

时间:2024-07-18 关注:
从捕捞到吐沙再到加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泥螺制作的每一步都凝聚着技艺者们的汗水与智慧。7月7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农引路,渔旅同行,共筑海韵之梦”乡村振兴实践团在指导老师吴颖的带领下,学习、探寻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黄泥螺捕捞、加工技艺,感受那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们的伟大。
海滩捕捞,描绘“辛勤”画卷
炎炎烈日下,渔民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他们身穿防水衣,脚踏泥泞,在潮水退去的滩涂上弯腰捕捞黄泥螺。黄泥螺的捕捞是一项艰辛的工作,工人们需要用手一点一点地将它们从泥沙中捡出来。捕捞好的黄泥螺被工人们小心翼翼地装入筐中,实践团成员帮助当地渔民将搜集好的黄泥螺搬运上岸,实践团成员的加入不仅提高了渔民们的工作效率,更彰显了青年的赤诚与爱心。
夜晚坚守,洗涤“勤劳”本色
夜幕降临,技艺者们不停地忙碌着,将刚运到的黄泥螺卸下并放入池中。注氧加速黄泥螺吐沙的过程,同时撒入适量的盐,以帮助黄泥螺更好地吐出沙子。在这一过程中,实践团通过观摩学习,感叹技艺者的辛勤与智慧,深感劳动的不易和非遗技艺的珍贵。
致敬劳动,传承“劳模”精神
黄泥螺从海滩捕捞到最终送入工厂加工,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艺者的辛勤付出。他们的努力不仅保证了产品的质量,更传递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正是这些默默无闻的劳动者,用他们的汗水和辛劳,成就了“非遗文化”。实践团成员们在学习过程中,也深深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价值,对劳动者们充满敬意和感激,并决心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传承领航,深入“非遗”天地
实践团团队成员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高建东,他向我们详细介绍了黄泥螺的制作工序,一句一字都能彰显渔民们艰苦朴素的精神。同时,他对实践团学生张顺顺设计的黄螺悠悠表示感谢,他指出:黄螺悠悠赋予了非遗黄泥螺新的生命和活力。他希望实践团的大学生能够像当地的盐蒿一样,脚踏实地,扎根基层,一步一个脚印,走出属于的路。
作者:朱徐磊 来源:“新农引路,渔旅同行,共筑海韵之梦”乡村振兴实践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