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画卷——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暑期社会实践团赴芒山镇考察调研

时间:2024-07-27 关注:

  为深入贯彻二十大对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考察永城文旅发展对乡村振兴的赋能作用,7月7日上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永城社会实践团前往芒山镇的芒砀山汉文化遗迹分布区开启调研,考察当地文化赋能芒山镇乡村振兴情况。

  “汉兴之地”是永城市最闪亮的一张文化名片,历史记载,汉高祖刘邦在芒山镇芒砀山斩蛇起义,汉人、汉字、汉文化由此而兴,在此昌盛,因此芒山镇留下了众多千古胜迹和文化遗产。但曾几何时,芒砀山还是靠开山采石发展经济,近年来,永城市城府摆脱传统粗放型经济模式,依托芒砀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将文化资源与山水融合,封山造景,打造汉文化旅游区,使这里成为集山水、人文、民俗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芒山镇也先后入选河南省重点示范镇、中国特色小镇、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等。文旅融合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契机、新的途径。

  为考察当地对文化遗址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实践团到达芒砀山后,依次参观了西汉王陵墓群,刘邦斩蛇处、陈胜王陵、孔夫子避雨处、鲁雨亭纪念馆等历史文化遗迹区。成员们看到一处处凝固的历史遗址与当地自然风光巧妙融合,被转化为符合现代社会的文化符号,深刻感受到了当地绿色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现代社会的深度融合。

  随后,实践团对来往游客发放调查问卷,并对导游、当地居民等进行采访,具体了解该区域的旅游和文化传播情况,对该地区文旅发展对当地居民就业、环境建设、精神生活等进行深入考察。

  据一位在景区工作了19年的当地人员介绍,芒山镇的经济发展之路就是从政府封山打造汉文化旅游景区开始的,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旅游景区快速发展,随着2017年正式晋升为国家5A级景区,镇子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水准也高质量提升。景区大多数的工作人员都是附近的居民,蜂拥而至的游客也带动了镇区餐饮、住宿、交通、购物等服务业迅猛发展,极大促进了他们的就业和收入增长。

  近年来,芒山镇按照挖掘好、保护好、传承好的总要求,对汉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汉文化转为可见可感可体验的旅游产品,持续推进“旅游+文化+演艺”模式,以“汉文化”为核心,开发了穿汉服、研汉字、习汉礼、赏汉舞、食汉宴等汉文化体验活动;编排了大型历史情景剧《刘邦斩蛇》等文艺节目;推出活字印刷、古法造纸、拓印等汉文化体验项目,同时,打造了全国首个“互联网+汉文化”智慧景区,与学校联动组织汉文化研学。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和乡村振兴紧密契合,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为了更深一步考察芒山镇的乡村发展情况。下午,实践团成员来到芒山镇的夏庄村及周边村落进行调研。

  芒山镇各村立足于绿色发展,搭上汉文化旅游发展的便车,从工业采石回归到生态特色农业,因地制宜种植特色林果,整合山杏、山桃、红薯、草莓等“山”字头特色农业,果农变导游,果园变游园。“一村一品”建设芒山石雕、黑陶传统工艺集中加工基地或产业园,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魅力。

  实践团来到夏庄村时,村民们正在路口摆摊售卖水果,品种丰富的山桃和芒砀山酥梨琳琅满目。一位大姐向我们成员,村民们的水果都是自产自销,她家专门以经营果园为生,在政府近几年的大力扶持下,她们在山上种植了各类品种的特色水果,旅游旺季果园生意兴隆。一位75岁老奶奶告诉成员,她主要在农闲时出来摆摊售卖,平时还会编织汉服流苏穗子用来补贴家用。村子里像她这样边耕地、边售卖农产品、边做一些汉文化产品边角料的村民还有很多。在周边村落,成员们还看到村民在售卖石雕工艺,卖农产品和非遗产品提高收入的同时,也用文旅产品传播传统文化。村口小小的集市,生动展现了当地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促进与融合。

  芒砀山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发展,推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政府积极引导村民开山种植特色水果,发展芒山石雕、陶瓷等特色手工艺产业,文化产业的收入真真实实的落在村民的手里,农民用自己的劳动参与到传统文化与非遗的传承之中,同时也从中获益。

  习总书记曾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曾经的采石场,现如今成为当地观光旅游和富民增收的“钱袋子”,芒山镇将文化资源、旅游资源、生态资源、特色农业结合起来,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芒山镇经济与文化发展联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当之无愧是文旅发展和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光辉典范

作者:王楠 来源: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河南永城社会实践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