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一片冰心在“紫壶”:宜兴紫砂壶绽放古韵新彩

时间:2024-08-05 关注:
中国青年网宜兴8月5日电(通讯员 任昕怡)自古以来,宜兴紫砂壶就格外受到爱茶人士的青睐。明代知名文学家、戏剧家李渔就在《闲情偶寄》中写道:“茗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又道是“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
为深入了解宜兴紫砂壶的悠久历史,传承并发扬这一非遗文化,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学生助理团“传承华夏,非遗留芳”暑期实践团队来到宜兴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工作室,深入了解宜兴紫砂壶的起源、发展及其制作过程,并亲身体验、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紫砂壶。
 
 
  成果展示

       江苏宜兴,古名阳羡,是紫砂文化发源地。宜兴紫砂壶手工技艺起源于宋元,成熟于明代,在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紫砂壶已经成为了宜兴的文化名片,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闻名世界。图为紫砂壶部分成品展示 邵心怡 供图
紫砂壶,至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其制作原料为紫砂泥,呈紫红色,因此被称为紫砂壶。其制作过程包括打泥条、拍身筒、围身筒、修形、烧制等近几十道工序。紫砂壶的工艺制作也很特别,要运用几十种自制的工具,手工打泥片以及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再加以雕塑(花器)成型,然后不上釉而采取“明针”表面修光完成精加工工序,有些还采用陶刻、泥绘等装饰方法“锦上添花”。
 
 
  工具

图为制作紫砂壶的相关工具 邵心怡 供图
 
  学习制作

       每一把紫砂壶,都浸润着师傅们的匠心与时光,仿佛都在其温润的色泽中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文化的传承。今日,实践团队走进宜兴紫砂的世界,感受到了那份跨越时空的艺术之美。走进紫砂艺人的工作室时,入眼,是沾染上岁月痕迹的明针,是被时光消磨了刻度的矩车,是传承千年的艺术气息。随后,团队成员在师傅的耐心指导下,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制作紫砂壶,用到的工具,需要注意的事项,师傅都耐心地讲解。历经数百年的演变,宜兴紫砂壶不仅是泡茶的器具,更是中国悠久茶文化的物理承载和精神象征。在制作过程中,团队成员深陷其中,在体验中感受到紫砂壶不一样的工艺之美。图为实践成员在向师傅学习制作紫砂壶 邵心怡 供图
 
 
 

       而在工艺之外,紫砂壶还因其集诗、书、画、印、陶为一体而更显文化韵味。好的艺术作品往往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紫砂壶也不例外。明代流行沏泡散茶,文震亨《长物志》记载,“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紫砂茶具因此倍受追捧,并成为文人雅玩之物。茶文化不断传播,承载着中国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宜兴紫砂壶也正慢慢走向世界。它不仅代表了中国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实践成员完成手工体验后,不禁感叹:“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每一道工序都非常精细,向这些手艺人们致敬。”图为实践成员参与制作的紫砂壶 邵心怡 供图
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作为一项传统手工艺品,紫砂壶在承载着中国传统非遗文化的同时,也依托当代互联网的发展(例如制作相关APP及网页链接来宣传紫砂文化、紫砂精神),不断绽放新时代的光彩。紫砂文化的不断发展也为宜兴城市发展注入新能量,而宜兴城市发展的背后则是一代代后人肩负起传承和发扬紫砂文化的使命与责任。
       本次实践走访,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实践队员在感受到紫砂文化中所蕴涵的匠人精神的同时,也了解到要想让宜兴紫砂壶继续绽放古韵新彩、不断焕发非遗荣光,须在遵循紫砂传统技法、传承紫砂精神的条件下,迎合新时代潮流,立足生活实际,运用新兴科技为紫砂文化赋能,通过“互联网+”发展模式促进紫砂产业转型升级,让紫砂成为宜兴这座城市永恒的明信片,也为推动宜兴城市发展增效。
 
作者:邵心怡 来源:社会实践网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