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威海省荣成石岛管理区永安北路与纱帽路交会处东侧,有一座见证了约300年历史的道观——天后宫,当地人俗称其为“娘娘庙”或“大庙”。其虽身处闹市,早已是市民们生活的一部分,却没有很多人真正地了解其历史。为了发掘天后宫与人们生活千丝万缕的联系,探究天后宫积淀的乡土文化底蕴,2023年2月22日曲阜师范大学图管会“思乐泮水”实践队队员踏进天后宫的赤色大门,寻找蕴藏其中的乡土文化密码。
探访前,实践队员首先在网上查阅了解了天后宫的基本情况,这为实践队员的实践活动做了一定理论上的准备。22日下午,实践队员进入天后宫,受到道观内道童的热情迎接。
通过交谈,实践队员了解到有关天后宫更为详细完整的文化历史:天后宫是因供奉天后圣母而得名,而天后圣母,以“妈祖”为人们所熟知,被荣成渔民们普遍称为“海神娘娘”;人们对天后的信仰,最初起源于南方,随海上航运的发展传播到北方,成为沿海渔民普遍信仰的海神之一,而妈祖信仰传入荣成后,和本土龙王共同成为本地渔民崇信的海神;除此之外,火神祝融、三霄娘娘和王母娘娘的祭台亦与本地人民的信仰密不可分。
随后,实践队员进入道观内部,心怀崇敬地仔细参观了天后宫中的诸多供奉大殿。道观中庄严肃穆的龙王殿、尊贵华丽的王母殿、华美多彩的仙姑殿无不给实践队员留下了难忘的回忆:龙王殿中的龙王龙头人身,不威自怒,自有一份威严气概;王母殿中王母身着凤衣,慈祥的眉目在身后壁画的映衬下添了一份仙气;仙姑殿中云霄、琼霄、碧霄三位娘娘各有风韵,身着锦缎,眼含悲悯与怜爱,浮于壁画绘就的云间俯视着众生……
其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万里波平一殿中的妈祖祭台。殿中供奉的天后圣母温婉和蔼,双手执笏,充满笑意的望向远方,似是已望见今年海上风平浪静,渔民满载而归的情景。其通体散发着金光,相较其他泥塑的神明塑像,足见其在本地人民对其的看重,供奉的台子上的牛奶、水果,甚至两袋相当有分量的大米等贡品亦显示出其无可替代的地位。
这座坐北朝南的道观为三进庙堂式建筑,其东西长48米、南北宽28米、建筑面积仅为1300平方米左右,道观虽然不大,但结构紧密,实践队员步入其中毫不觉其狭小,且殿堂楼阁和厢房廊轩合计竟达48间,让人更感各个大殿的位置布置巧妙,没有浪费一丝空间;人们所塑的神像虽算不上精巧,但依旧可让人感受到神明们对众人的仁慈与博爱,同时又不失那一份庄严和肃穆。
在实践队员参观各个神殿的过程中,道童又补充了近代以来天后宫的变迁:晚清时,石岛的商会曾位于观中火神庙内,至今存留一块“兴利除弊”碑;1916年,观内大院又设石岛鱼税局,其为北洋政府所建为征收渔民鱼税,其见证了当地渔民的反抗斗争……直到1911年荣成有关单位才将其维修开放,2013年其又被列为省级文化保护单位。
在参观的最后,道童在实践队员即将离开时惋惜地说道,虽然天后宫位于热闹的市里,但近些年来愿意踏进道观里了解一二的人们却越来越少了,他表示希望通过实践队员的这次实践活动,让更多人愿意来到天后宫认识一下与石岛人民息息相关的诸多神明,了解天后宫的历史与潜藏在其中的乡土文化。
实践过程中,实践队员认真思考了天后宫流传至今的原因。其固然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的保护与有关部门的重视,但实践队员认为最重要的是天后宫中的道童们能够一直坚守在道观中,为乘兴而来的旅客讲解推广天后宫,让其价值能够为人所知。对于最后道童所提出的如今天后宫日渐式微的情况,实践队员认为道童们可以向相关部门进行反映;同时可以积极采取一些措施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如举办活动、进行文化宣讲等;也可以让本来便对道观感兴趣且参观多次的人们帮忙加以宣传,引起大众对这座习以为常的道观的兴趣。同时,实践队员也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天后宫进行宣传,努力不让这座百年道观最终走向没落。
通过本次的实践活动,实践队深入发掘了石岛天后宫的历史文化,发现了其与石岛人民不可分割的文化联系,找寻到了藏于道观深处的乡土文化密码。天后宫的历史,从一定角度来看也是石岛人民的奋斗历史,其已融入当地人民的血肉,成为独属于石岛人民的文化血脉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