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南京市鼓楼区南秀村社区金银街正经历着从传统高校生活圈向青年友好社区的转型蜕变。在这条聚集了咖啡店、手作工坊与创业空间的街区,东南大学调研团队发现,通过系统性解决业态割裂、停车规划不合理等痛点,青年驻留时长已从1.2小时提升至2.8小时。这种转变正是南京推进青年友好型社区建设的缩影,展现着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创新实践。

图1 南秀村社区金银街调研纪实
金银街的改造工程聚焦青年核心诉求,针对电动车停放混乱、代际活动空间冲突等问题,率先实施智慧停车系统与混合车道优化。街区通过建立商户联盟整合资源,将37coffee、微光甜品店等零散业态串联成"非遗+文创"主题市集,既保留了南秀村特有的学术氛围,又注入青年创业孵化功能。食肉兽烤肉店等商户反馈,改造后跨业态客户引流效果显著,节假日客流量提升近四成,创业青年社群规模扩大两倍。

图2 金银街商户访谈纪实
在江北新区大华社区,九处网格红色驿站经过空间再造,形成覆盖全年龄层的服务网络。通过联合浦口实验小学等教育机构开设寒暑托班,有效解决双职工家庭育儿难题,累计服务超320户家庭。空间改造引入模块化家具与数字留言墙,将自习、创业培训、亲子互动等功能有机整合,青年活动参与率从31%跃升至79%。社区工作者表示,这种"需求即时反馈-服务精准投放"模式,正推动传统社区服务向智慧化转型。
面对青年文化活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秦淮区中山坊社区探索出特色发展路径。该区域通过挖掘民国建筑群历史价值,制作《街角故事》短视频系列,在抖音平台获得超50万次播放量。同时建立"企业-高校"创意平台,引入VR技术重现历史场景,将青年夜校升级为文化体验空间。数据显示,这种"数字技术+在地文化"的融合模式,使青年社群活跃度提升65%,商户跨业态合作项目增长三倍。
结语南京市住建部门透露,当前试点社区的青年归属感指数较改造前平均提升28个百分点。未来三年将持续推广"需求导向+模块改造"经验,在54个重点社区构建代际融合、业态共生的新型治理体系,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提供南京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