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了解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感悟他们的教育初心与坚守,广西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师韵探寻者联盟小组在这个寒假开展了“教坛楷模”寻访活动。小组成员各自行动,分别踏上探寻之路,去采访那些在教育领域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优秀教师,其中不乏他们曾经求学路上的恩师。这次寻访,既是对教育前辈的崇高致敬,更是一次汲取精神力量、探寻教育真谛的难忘旅程。
房世玉同学找到了王利娟老师。王老师的教育生涯,是一部充满坚守与奉献的奋斗史。她已有28年教龄,自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后,便投身教育事业,最初任教于郑州机电工程学校。十年后,响应政府政策的号召,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然地投身乡村教育,在乡镇学校开启了新的教育征程。后来,她又调入郑州电子信息中等专业学校,继续播撒教育的火种。在教学中,王老师始终牢记“为人师表”的理念,把提高课堂效率作为关键,致力于减轻学生负担,全方位关注学生的成长。她还常常不辞辛劳地进行家访,深入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为他们提供贴心的心理支持与精准的学业指导。即便在2016年,重病迫使她暂时离开心爱的讲台,但她凭借顽强的毅力战胜病痛,又坚定地回到了教育一线。此外,王老师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教师的社会责任,成为了学生心中的道德标杆。
甘欣同学把目光投向了黄美峰老师。黄美峰老师扎根乡村教育长达32年,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无数乡村孩子点亮了求学之路。1993年从南宁师范大学毕业后,她主动选择到条件艰苦的金陵镇三联小学任教。在那里,她身兼数职,既是语文老师,也是班主任和少先队辅导员。为了让农村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她积极探索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尤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综合素质。由于工作成绩斐然,她被调到金陵镇中心小学任教,但她对教育的那颗赤诚之心从未改变。她依旧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家访,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重重困难,还为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四处奔走呼吁,也因此先后荣获“南宁市优秀教师”和“西乡塘区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称号。
宋纯纯同学来到了巴马镇赐福初级中学,拜访了坚守在此25年的黄革老师。教育是国之大计,乡村教育尤为关键。在乡村教育的土地上,黄革老师是一位杰出的坚守者。自1994年从广西航运学校毕业后,他毅然投身乡村教育,至今已默默耕耘30年。30年间,黄革老师身兼多职,从体育教师逐步成长为优秀校长和专家型教师。他重视政治思想建设,积极参加各类培训提升业务能力,在德育、安全、体育教学、教研等工作中成果丰硕。他健全德育工作结构,构建安全工作网络体系,因材施教开展体育教学,培养青年教师。此外,他还积极参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以及疫情防控工作。黄革老师表示,看到孩子们成长,一切付出都值得,未来他会继续坚守。他是乡村教育工作者的缩影,正用行动为乡村教育的明天贡献力量。
在广西师范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韦窗赢、房世玉这两位同学采访到了韦显交老师。韦老师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独特的教学风格,影响着一届又一届的学子。他善于把科学知识与生活现象紧密结合,巧妙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如此,他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助力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成果。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韦老师始终关注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及时给予指导与帮助,成为了学生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在农村教育一线,唐乐迪同学见到了坚守30年的唐建明老师。即便身患“腰间盘突出”,唐老师也从未请过一天假。在化学教学中,他大胆创新,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成功诱导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他的趣味性课堂教学艺术在全县影响广泛,多次在各类教学比赛中获奖。他还积极投身于教研教改活动,撰写了多篇论文,其中8篇论文分别获得了国家、省、市、县、镇级的奖项。他申报的个人课题《运用化学实验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也顺利结题,为农村教育树立了榜样。
我们组员在各自的采访过程中,都被老师们的坚守与奉献深深震撼。房世玉同学表示:“这次采访让我重新认识了这些老师,他们的付出和坚持超乎想象,他们是真正的教育楷模。”唐乐迪同学也感慨道:“从老师们身上,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也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投身教育事业的决心。”
此次“教坛楷模”寻访实践专项活动,不仅让我们大学生们近距离接触到优秀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奉献精神,也为我们未来的职业规划和人生道路提供了宝贵的指引。相信这些优秀教师的故事将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教育事业,为培养祖国的未来栋梁贡献自己的力量。未来,广西师范大学的学子们还将继续深入挖掘教育领域的感人故事,传承和弘扬教育工作者的高尚精神。
作者:唐乐迪
发布:韦窗赢
相关活动成员:房世玉、甘欣、宋纯纯、伍楚钰、王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