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展现青年担当,发挥青年人的使命与责任,山东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刘开泰、张瑜童、马月、曾梦洁,社会工作系硕士研究生王玉凤、夏晓萱、李晓晴、李羽,山东大学护理与康复学院本科生丁敏丰围绕“马路零工市场的运作逻辑与治理困境”,对济南市历城区全福立交桥劳务市场展开了为期半个月的田野调查。
马路零工市场作为城市中自发形成的劳动力交易场所,对促进农民工非正规就业、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等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功能。然而,如何将马路零工市场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运行轨道,以避免其派生的社会问题,却一直是城市管理中的难点问题。基于此,调研小组以具有典型性的济南市历城区全福零工市场为案例,通过为期一个月的实地调查,重点关注和回答的问题是:马路零工市场的“有市无场”何以形成?它的组织逻辑与运行机制是什么?正规零工市场“有场无市”的治理困境成因何在?我们又该如何推进马路零工市场的有效治理?
调研期间,为期了解零工的基本面貌,调研小组设计了半结构式调研问卷,结果筛选,共收集到涵盖性别、年龄、户籍、工作状态等信息有效问卷252份。同时,调研人员在调研过程中通过与零工实地交流对马路零工市场和零工们的具体处境有了更深的了解。
调研结果显示,全福零工以农民工为主,受教育程度不高;全福零工多为男性,平均年龄在50岁以上;全福零工可分为候鸟型零工和旅鸟型零工两类,体现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状态。此外,调研小组对零工市场的运作机制和困境进行了梳理,并为破解马路零工市场“政策热、执行冷”的治理困境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此次调研活动为了解马路零工市场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同时也为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体系、推动非正规经济的规范化管理、以及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深度融合等方面,提供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实践经验与理论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