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路线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看乡村振兴新变化

时间:2023-08-19 关注:

社会实践网合肥8月19日电(通讯员 徐璟琦 杨晨曦 范智诚)7月5日至9日,巢湖学院暑期“三下乡”国家级重点团队“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路线—看乡村振兴新变化”实践团先后赴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六安市金寨县大湾村、阜阳市阜南县利民村,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通过学习观察、人物寻访、调研交流等方式了解乡村振兴新变化。


昔日“大包干”发源地,今日乡村振兴“样板村”

2016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小岗村考察,下田头、访农户、看望“大包干”带头人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农村改革座谈会时强调,坚定不移深化农村改革、坚定不移加快农村发展、坚定不移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小岗村因改革成名,也因改革而发展。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路线,7月5日,实践团一行来到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

四十五年前的小岗,“分田单干”“包产到户”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18位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自己的红手印,按出一道改革惊雷,解决了中国亿万农民的温饱问题,是中国农村改革史上的一面旗帜,引领着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如今的小岗,继续在深化农村改革中起到示范作用,围绕处理好农民与土地关系这条主线,不断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工作,巩固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全村流转土地超九成,全力打造村美、民富、业兴的高质量乡村振兴“小岗样板”。

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小岗村党委副书记关正景了解到,小岗村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已完成高标准农田治理,由村集体发包给种粮大户承包经营,大大提升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种植成本下降了约50%,粮食亩产从1979年的400斤,提升到现在的1200斤以上。从一开始的草房、黄土路到瓦房石渣路再到前些年的平房、水泥路,现在小岗村民已经住进了小区,走上了沥青路。如今的小岗村道路宽阔平整,房屋粉刷得干净明亮,还有着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村通了自来水、天然气、网络等,学校、医院、敬老院、消防站、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功能日益完善,先后建成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展厅、国家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展厅、安徽省图书馆小岗分馆,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业余文化生活。

近年来,小岗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和要求,加快产业发展,加速“三产”融合,充分发挥自身作为农村改革起源的优势,深耕文旅产业发展,打造了以大包干纪念馆、小岗村当年农家、沈浩故居为代表的一系列红色景点,目前小岗村正在力争打造全省第一个红色主题的国家5A景区。最为难得的是,当年“大包干”按下血手印的18位老人,如今还有9位健在,他们在村内为游客们讲述当年的故事,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小岗村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2021年,小岗村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20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0200元。

图为实践团成员就小岗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对小岗村党委副书记关正景进行采访。社会实践网通讯员 李乔 摄


昔日防汛抗洪蓄洪区,今日乡村振兴“排头兵”

重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路线,7月5日,实践团一行来到阜阳市阜南县利民村进行实践调研活动。2020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阳市阜南县蒙洼蓄洪区曹集镇利民村西田坡庄台,察看淮河水情,走进田间地头,了解当地防汛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等情况,看望慰问受灾群众。

实践团成员在曹集镇利民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郭国青的带领下,沿着习近平总书记在西田坡庄台走过的道路走访调研。西田坡庄台始建于1953年,1991年加高加固,形成台高海拔30.6米的安全庄台。村庄建于其上,蓄洪时,村民可在上面居住避险。2018年以来,镇政府大力实施居民迁建工程,庄台居民由124户426人,搬迁到现在仅有24户51人。

近年来,利民村依托蓄洪区独特的庄台景观和秀美的湿地风光,沿淮蓄洪区发展起了生态旅游产业,让曾经靠天吃饭的庄台人吃上了“旅游饭”。在西田坡庄台,村集体和群众共同入股成立了农家乐和50亩休闲垂钓中心,一年来共接待游客8万多人次。村里还控股成立了生态农业公司和旅游开发公司,进一步将庄台风景风情变成鼓起村民腰包的红利。同时,通过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大力发展莲藕、芡实等水生植物种植产业,并套养鱼虾;在长期积水的滩涂洼地上种植杞柳,保障当地的柳编产业原料供应。鼓励群众发展鸭、鹅、山羊养殖,改变此前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农业产业格局,形成“深水鱼、浅水藕,滩涂洼地种杞柳,鸭鹅水上游,牛羊遍地走”的生态产业图景。

产业发展起来了,利民村人民的生活也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家庭人均纯收入有了大幅提高,进村入组公路实现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新建了1处小广场、2处停车场、2座公厕,铺设污水管网,村庄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实践团成员还来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到访的村民家中,家中陈设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模样,屋内各式各样的农村劳作工具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农村这些年来的巨大变化。

 图为郭国青为实践团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走访村民家中时所拍摄的照片。社会实践网通讯员 徐璟琦 摄

昔日革命老区“贫困村”,今日乡村振兴“示范村”

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路线,7月7日下午,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王林的带领下,从金寨县城出发,绕过无数道弯,来到六安市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2016年4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带着对老区人民的无限牵挂,来到大湾村考察脱贫攻坚情况,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怀着对人民的热爱、按照党中央提出的精准扶贫要求,打好脱贫攻坚战,让老区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实践团成员围绕大湾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些年发生的变化采访了大湾村支委委员汪建国。要想富,先修路。汪建国谈到,“早在2017年,大湾村修建了一条外界通往大湾村全长八百里的网红公路—中国红岭公路,通过红岭公路的三条路线,不仅将沿线的村落、景区景点连成一体,还把金寨县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融入其中,打造红色旅游体系,助力当地乡村旅游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大湾村始终坚定不移地走好“茶”“旅”之路。茶产业是大湾村因地制宜发展的重要特色产业。依托大湾村茶叶资源优势,采取“龙头企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依托大湾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设了独具特色的民宿群。“过去,山一重水一重是阻隔;如今,山一程水一程是希望!”汪建国激动地说。

从开启易地扶贫搬迁到确定“山上种茶,家中迎客”的发展思路;从顺利出列到成功创建3A景区;从全部人口实现脱贫到捧回“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曾经的大山村,村如其名,群山环绕,层层阻隔,如今已是旧貌换新颜,路灯装上了,自来水通上了,沥青路通到了家门口。

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一系列乡村振兴措施落地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加速带动大湾村发展,在大别山区绽放乡村振兴的瑰丽“花朵”。大湾村村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脸上洋溢的都是幸福的笑容。实践团成员参观了新建的居民区和民宿群,无一不在展示着大湾村的欣欣向荣之景。大湾村今天的幸福美景,是每一个大湾村民、每一个大湾村党员干部、每一个老区人牢记嘱托、奋勇前行而共同造就的。

                                            图为实践团成员就大湾村的乡村振兴发展情况对大湾村支委委员汪建国进行采访。社会实践网通讯员 李乔 摄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通过为期5天的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路线,让巢湖学院“重走习近平总书记安徽考察路线 看乡村振兴新变化”实践团成员切身感受到,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中国乡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新时代青年既是这宏大变革的见证人,见证乡村再一次飞跃性的发展,也要努力成为这宏大变革的参与者,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青春脚步不曾停歇,乡村振兴故事也一直在续写。

                                                                                         图为实践团出发前的合影。社会实践网通讯员 李乔 摄

作者:徐璟琦 杨晨曦 范智诚 来源:巢湖学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