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绪论

时间:2023-03-01 关注:
  1.研究背景
  
  1.1历史背景
  
  纵观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一直都保持着重视家庭、家风、家训的传统。正如一句歌词所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个家庭不仅仅是生命的温床和人们树立道德的起始点,也是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要基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之中,千家万户和谐相生,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家风家训文化,就像河流上漂泊的一盏盏莲花灯,使时代的长河更加绚丽。家风也被叫做门风,指的是家族中世代流传的风尚、家庭的生活氛围和作风等等,家训主要是指家族对后辈为人处世,持家立业的告诫。家风,作为一种精神、一种风尚,体现着一个家庭甚至一个家族的道德风貌如何。家训,则是家风的重要表现形式和语言、文字形式方面的载体。家风与家训相辅相成,世代传承的家训毫无疑问会形成一个家族的家风,而家风的实行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了家训。
  
  关于传统家风家训的历史渊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只停留于口头说教的先秦家训。比如孔子在庭前教导他的儿子孔鲤要学诗礼、孟母通过搬家、剪断自己织的布来告诫孟子刻苦学习等等,这一时期的家训都只停留于口头上的说教,并没有落实在文字上,也就多了很多的随意性,家训也是就事论事。它们能够流传到现在,被我们所了解、所熟知,只不过是后人们口口相传、追忆道理的结果而已;其次是家训的流传形式的发展:从当面训诫到通过手写文字来传达观念。由于一些机缘巧合,教导者和教导对象有时分处两地,就导致无法当面训教,这就不得不用起手写的信笺了,也就类似于家书了。也有一种情况是教导者希望教导对象严肃认真对待问题,所以就采用手书或书信的形式,这也就使家训更加地庄严、郑重了起来。比如西汉时期刘邦的《手敕太子》;最后是家训整体性质的改变:从非规范性到规范性。无论是口头家训,还是以书信为主的文字形式的家训,都有只针对单独的事件、性质和目的单一的特点,不具有可以向大众普及的特性。但从六朝时期开始,家训也发生了改进,即一些家族的家训不再是针对一个人一件事的教导,而是着眼于家族世世代代后辈的教育。更为简单的解释就是,它很少举具体事例,而总是以一条条具有原则性的诫训形式出现,这些诫训则是对先辈留下来的一些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些使得传统家风家训的发展更加地完善,也在各个家族传承的文化中更加普遍。
  
  中国传统家风家训涵盖的内容及其丰富,在中华民族绵延赓续的文化中,这些家训也产生了很多显而易见的特点。家国一体的宗旨:中国人自古就将“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当作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也一直影响至今,让我们把国家当作一个大家庭,大家和谐相处;崇德向善的取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从古至今,家族里的长辈就教育后辈要崇德向善,如孝顺父母长辈、爱护老人孩童、刻苦学习、尊敬师长、崇尚仁爱与正义、诚实守信、和睦宗族、礼让乡邻等等,虽然看起来十分地繁琐,但是也提高了个人的素养;家人心灵的归宿:从古时诗人们的笔下早就可以看出,家庭,不仅仅是一种硬性的对家庭中个人行为的约束,而更主要成为了每个成员心底最柔软的部分、一种精神依靠,是游子在外漂泊中内心的白月光;社会风气的缩影:一家仁,一国兴仁。古时候的人们认为家庭的风气也会影响社会的氛围,优秀的家风陶冶了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也走出家门去积极鼓舞社会的整体气氛。这些家风的优良特质深深植根于从古至今每个中国人心中,并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之中。
  
  传统家风家训不断地发展以及展现一些特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益处。
  
  比如,通过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可以巩固家庭的情感与羁绊,家风温暖和谐可以有效增进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重视礼仪和个人素养的家训,可以让家庭成员发扬优秀的风尚、提升涵养、养成良好的品行等等;通过优秀传统家风家训,可以宣扬良好的社会风气,通过对家族中每个人进行典雅品行的渲染,当成员步入社会时,则会对周围环境进行影响,进而维护社会稳定、和谐,提升整体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是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人们对家风家训才会如此敬重和推崇,视如人生格言。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传统的家风家训也是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产生的,其中也会有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的一些思想、束缚女子的贞洁思想、男尊女卑思想等等,在当时的时间段得以存在并传播,而且有些也随着其他家风家训流传了下来,这也是我们处于新时代、培养新思想所要考虑的东西。
  
  1.2新时代的社会背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家风建设,把家风建设上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家教家风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表述,强调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好的家风可以引领人向上向善,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好的家风来支撑全社会的好风气。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要注重发挥家教家风的重要作用。党的二十大第一次在党代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并作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内容,以上都是我国在进入新时代时,国家对家庭所体现的重视,也表明家庭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对个人、社会和国家的重要作用,是国家进步发展的基石。
  
  近年来,我国各个地区也都在实行移风易俗改革,推动文明新风的传播。但是如上文所说,传统的家风家训历经千年而流传至今,已经融入到人们日常之中,思想也根深蒂固,但是家风家训也具有历史性、时代性,传统的家风家训中的一些指导仅仅只在过去那个封建制度背景下是可行的,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在国家和政府大力推行社会主义改革的背景下,传统的家风家训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必须适应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发展。
  
  2.研究意义
  
  (1)对个人:对于传统文化进行移风易俗,更利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而同时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能够约束一个人的行为,父母师长等人以身作则有利于下一代人的成长以及正确三观的形成。在一个具有良好家风家训家规的环境中成长,每个人能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
  
  (2)对家庭:家庭文明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文明,而社会文明则是国家文明昌盛的必要途径。对于传统我们进行取之精华、弃之糟粕,则更利于形成和谐美满的社会、繁荣昌盛的国家。良好的家训家风家规能够增强家庭凝聚力,培养和睦幸福平等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子女的成长以及提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质量。在促进家庭成员交流的同时增强各家庭成员的幸福感,进而提高家庭生活质量。
  
  (3)对社会:促进移风易俗,易于形成良好的家风家训家规,在家庭的传承影响个人,进而在社会形成“爱国诚信、尊师重道”等良好的社会氛围。其不仅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有利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重视家风家训家规,有利于提升我国家庭教育的整体质量、稳定国家结构,促进国家整体发展。
  
  良好家风的助推文明的形成。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充分发挥好移风易俗在家风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让每个家庭都积极向上,阳光发展,建设和谐文明的社会新风气,引领移风易俗的社会新风尚,传播社会正能量。
  
  3.研究方法
  
  3.1文献阅读法
  
  为了了解到异地搬迁和移风易俗建设的历史渊源和相关文化工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和今后我国移风易俗建设的具体工作和任务。为此我们从当地图书馆借阅到了相关文献,从移风易俗历史溯源、总体概述、地区差异、文化建设、易地搬迁发展愿景和移风易俗工程建设愿景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研读分析。对我国上述涉及到易地搬迁和移风易俗等问题有了初步的公认的了解。
  
  3.2问卷调查法
  
  为了政府易地搬迁工作人员、搬迁居民、当地居民等多个群体对于移风易俗的认识和现阶段我国易地搬迁文化建设和移风易俗建设,在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组长严格筛查下借助问卷星等互联网软件制作和发布了调查问卷。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问卷调查,以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全面性。并在后期通过专业的数据风险软件(SPSSAU)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确保了数据的科学性和有代表性。
  
  (1)线上问卷:线上问卷的主要受众是迁入地和迁出地政府工作人员、村一级基层工作人员等具备一定互联网操作能力的人群。针对此类人群设计的问题主要涵盖易地搬迁概况、易地搬迁的时代价值、易地搬迁对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易地搬迁移风易俗工程建设等。旨在希望通过线上问卷的方式获得政府工作人员和基层工作人员对于异地搬迁风俗建设的认知和决心。
  
  (2)线下问卷:线下问卷的受众由迁出地居民迁入地居民以及两地计划迁出迁入人群组成。针对这三类人群设计的问题包括了认同的风俗习惯、家风建设包含的内容、移风易俗的认同度、当地移风易俗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于移风易俗建设的意见建议多个维度。力求获取最多的与移风易俗和家风建设的百姓意见。
  
  3.3个人访谈法
  
  此次实践我们深入搬迁群众内部、村一级干部等两类群体进行了采访调查,对具有代表意义的群众个人进行了访谈,借助前期形成的问卷展开调查,在访谈中尽量贴近群众,用群众听的懂的语言来挖掘群众对于我国异地搬迁和移风易俗建设的真实想法和建议意见。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大多数群众对易地搬迁持支持态度,认为对群众有利,对国家有利;也有一小部分群众认为应该对迁入地的群众福利和文化活动等方面加强投入和建设。在村干部访谈中我们发现部分干部仅停留在上传下达的阶段,没有能够将相关文件精神真正贯彻,希望在此类方面得到加强。
作者:社会实践网 来源:社会实践网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