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回首长征峥嵘岁月 铁血军魂永垂不朽

时间:2023-09-11 关注:

在群山怀抱、茂林修竹中,一座横亘绵延的山挡在路的前方,穿过隧道,正是红军长征前的最后一战所在地,松毛岭阻击战前沿指挥部——郭公寨。
7月13日,由厦门大学嘉庚学院学生党员服务中心组建的“‘夏’乡逐梦 向汀而行”暑期社会实践研学队来到此地感受那段峥嵘岁月,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青山埋忠骨,绿水颂英雄。松毛岭阻击战由朱德总司令亲自部署指挥,林彪、聂荣臻统一指挥红一军团、红九军团和红二十四师参与战斗,在最后七天七夜可歌可泣的战斗中,一万多名红军将士用生命为中央红军主力战略大转移赢得宝贵时间。
 
来到山脚下,实践队成员在副队长魏世臣的带领下共同合唱《打靶归来》,歌声穿梭在山林间,大家斗志昂扬,坚定步伐一路向前。在郭公寨前线指挥部旧址前,实践队成员们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了解曾在这里发生的激烈战斗与屋后“护红树”的故事。
 
拾级而上,实践队一行来到了红军机枪阵地,曾经的深沟战壕虽然如今已被杂草覆盖,但深入其中,团队成员眼前仿佛出现了那个枪林弹雨、战火纷飞的场面——敌军的“黑寡妇”战机、重型火炮轮番轰炸,我军将士固守阵地与其殊死搏斗战至最后一刻。 
穿过一道道蜿蜒的公路,实践队一行来到了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这里曾是红军物资的运输要道、红九军团的部队驻地,具有重要的革命历史意义。
 
1934年9月30日上午,红九军团在中复村的观寿公祠门前大草坪上召开告别群众大会,下午,红九军团告别父老乡亲,兵分两路,率先开始战略大转移,迈出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一步,因此中复村也被称作“长征第一村”。
 
实践队一行通过参观红色文物陈列馆、重温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等方式,深入了解红军长征精神和中国革命的伟大历程。站在纪念馆中,当年村里的年轻人为了心中的革命信念,奋不顾身追随红军参加长征的感人场景,再次浮现在大家脑海中。时过境迁,虽然已是和平年代,但长征精神作为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的传承了下来。不怕任何艰难险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
 
在红军渡口处,实践队一行凝视着一路向南奔流的汀江水,当年红军历尽艰险渡过汀江的场景仿佛在眼前栩栩上演。革命先烈们不畏牺牲、前仆后继,为了新中国的胜利而顽强奋斗、死而无畏的革命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实践队的全体成员。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随后,实践队一行来到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最后一站——何叔衡纪念馆。进馆之前,实践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来到了位于纪念馆对面的何叔衡纪念亭。队员们走过八十一级石阶,一块赫然而立的石碑映入眼帘,石碑的后面用红色的字体篆刻着何叔衡同志铁骨铮铮的壮烈事迹。
 
步入馆内,何叔衡同志的半身雕像栩栩如生的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在雕像的后面还篆刻着“永远的叔衡”五个大字,深刻表达了对何叔衡同志的追思之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有那么一群人,他们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四处找寻救国之道;他们抛家舍业,毅然投身革命洪流;他们是毛泽东主席眼中的“红色法律专家”、“全国第一流的法学家”……何叔衡正是他们其中的一份子。何叔衡是大公无私的苏区“包公”、勤政爱民的红色“管家”,是共和国法治的先驱。在何叔衡纪念馆中,有一张写着密密麻麻文字的控告箱让队员们印象尤为深刻,这个控告箱展现出何叔衡等老一辈革命家深入群众,为民除害的决心和勇气。跟随着讲解员的步伐,实践队一行又来到了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前,仔细聆听关于这盏马灯的故事。
 
铁骨铮铮壮烈死,高风亮节万年青。实践队成员在馆内还沉浸式地观看了关于何叔衡同志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视频片段,他那浓烈的爱国情怀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队员。
此次研学,实践队成员通过参观革命旧址、重温先烈事迹接受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更加深刻领会到革命事业和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过程中,需要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继承和发扬何叔衡等中国共产党先驱们缔造的伟大建党精神,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时代的重任落在青年的肩上,青年们要以亿万万拳拳之力,造炬成阳,以吾辈之青春,铸华夏之繁昌。
作者:“‘夏’乡逐梦 向汀而行”暑期社会实践研学队 来源:厦门大学嘉庚学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