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目前已被公布为2024年我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唯一项目。助力春节申遗,是东大学习共有的责任和义务。故以此为契机开展主题社会实践,助力春节申遗。
在申遗元年的寒假,东南大学地理协会实践团计划招募同学,在春节期间深入自己家乡,通过影像和文本记录春节,参与春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意识,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活化非遗传承,助力春节申遗。
正文·郴州: 为了深入调研郴州非遗,实践组成员来到了郴州长卷,这是一个集非遗传承、旅游宣传、教育基地为一体的新时代景区。正值新春佳节,游客来来往往,络绎不绝。长卷中各个县区的展馆不仅陈列着非遗展品,还有非遗传承人为游客提供的体验项目。
汝城不仅是红色故事“半条被子”的发源地,也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畲族就是其中之一。大禾米糍,也叫“黄元米果”或“黄糍粑”,因为用叶子宽宽的大禾稻米为原料制作而得名,是汝城当地畲族的传统食品。每到春节期间,畲族人走亲戚或串门,给亲戚、邻居赠送几块大禾米糍作为礼品,寓意吉祥富贵。2016年,热水镇大禾米糍制作工艺成功申报为郴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香火龙更是在2008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香火龙起源于唐朝末年第二次大迁徙从中原经安徽、江西、广东等地迁入的客家文化。唐高宗弘道年间,汝城洪水泛滥成灾,民不聊生。老百姓采纳了一位风水先生“以火龙降水患”的建议,用稻草扎制成12条草龙,对着滔滔洪水烧化,终于将洪水降伏。从此,汝城逐渐形成了每年元宵节期扎制香火龙以祈求降伏水旱灾害,庆贺五谷丰登的习俗。大禾米糍和香火龙曾登上央视《非遗里的中国·湖南篇》节目。
(实践过程中拍到的汝城抖黄大禾米粑器具)
(实践过程中拍摄到的畲族服饰)
拓印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其也称“传拓”、“捶拓”,现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非遗体验馆内,在老师的帮助下,实践组成员亲自体验了拓印的过程。看似简简单单的一张纸,却是要经历选模、润纸、拓印、上墨等步骤。拓印分为“捶拓法”和“擦拓法”,此次采用的是捶拓法。拓印是一项极需要耐心的事,如果不能坚持下来拓片就会上色不均。
(图为小组成员在老师指导下拓印)
(图为实践过程中小组成员做出的拓片)
长卷创新性地将郴州市各县区的非遗项目巧妙组合在一起,将非遗项目由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创造性转化,不仅增加了非遗传承人的收入,更给非遗传承人一个面向大众的宣传平台,吸引关注度,很好地保护了非遗传统,为非遗项目赓续火种,助力非遗传承蓬勃发展、非遗项目遍地开花的繁荣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