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公益故事馆”乡村青少年阅读赋能普及实践团的26名实践团成员为小朋友们准备了拓印、手绘风筝、扎染、制作皮影、葫芦彩绘、泥塑6种非遗文化课程。小朋友们在动手创作中,让非遗文化与童真浪漫在乡村儿童公益故事馆相遇。
古老的印刷技术,让中华文明得以保存。实践团成员邢一冉、耿瑞讲解完植物拓印的制作流程后,引导、协助小朋友们挑选植物、构图摆放、敲打定型。随着一声声“咚咚”敲打,植物的脉络留在了布纹里,
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独一无二的美好回忆也被塑封在拓印作品中。实践团成员怀君婷介绍了风筝由军事工具变为传统艺术的过程。风筝上丰富的颜色是小朋友们内心童真的映射,黄色的醒狮、绿色的奥特曼、粉色的机器人……大胆的色彩搭配是勇敢创作的起点。
在乡村儿童公益故事馆,我们愿意守护每一种“奇奇怪怪,可可爱爱”。扎染,以大自然作为染色剂,用蓝白色彩演变出众多图案纹样。弹珠、晾衣架、棉线……随处可见的工具都是小朋友们创作的来源。阻染工具只能挡住染色剂,但阻挡不了小朋友们的创造力。实践团成员耿瑞、邢一冉引导小朋友们发散思维,尽情创作。
虽然最终呈现的花纹样式并不可控,但是在乡村儿童公益故事馆,我们期待每一种可能。皮影戏利用光影讲述民间故事,实践团成员怀君婷生动地介绍了皮影戏精美样式背后的文化内涵,小朋友们听得入迷,仿佛自己也成为了故事中的主角,在光影交错中穿梭。小朋友们从挑选图案、上色到组装零部件全独立完成,
用传统皮影艺术,创作着属于他们的故事。以葫芦为纸,根据葫芦的形态设计、绘制图案,用色彩演变出众多图案纹样。随着实践团成员怀君婷的讲解,小朋友们尝试在葫芦光滑的表面上勾勒出自己的“小世界”。纯色、渐变色、花纹......
每一种样式都展现着小朋友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一件珍贵的纪念品。
泥塑课上,实践团成员怀君婷耐心讲解泥塑制作技巧,
鼓励小朋友们发挥创造力,不拘一格地表达自我。捏、揉、压、拉,在一步步的操作中,无论是憨态可掬的小动物,还是充满童趣的卡通人物,小朋友们的巧手赋予了“沉闷”的泥土生命力。
“哈哈哈哈,快看,赵一鸣好灵活啊!”
在充实的非遗文化课程之余,实践团成员和小朋友们组成两支小分队,进行呼啦圈挑战。“比赛开始!”一声令下,队员们迅速调整状态,手牵手围成一圈,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
呼啦圈如同传递友谊的使者,在小朋友们和实践团成员之间流畅地穿梭,即使队伍在中途遇到了小插曲,呼啦圈不慎落地,但他们并未气馁,迅速调整策略,重新投入到比赛中。
乡村儿童公益故事馆,建设在乡村,孩子们生活在乡村,非遗文化发源在乡村。
今天,在乡村儿童故事馆,非遗文化从书本中“跳脱”,让小朋友们在亲自体验、大胆创作中成为了闪闪发光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