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南交学子三下乡:探寻非遗,匠心相承

时间:2024-07-24 关注:
为了进一步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更深入探索非物质文化的历史韵味,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坚定文化自信。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学院暑期社会实践“探寻古溯文脉,感受非遗魅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团队于7月9日前往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开展实践寻访活动。

进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寻访团队观摩了南京根雕、南京木雕、金陵竹刻、南京空竹等 非遗项目的精美作品,近距离与非遗传承人交流,深入了解南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寻访团看到了非遗传承人们对待技艺的严谨态度,对品质的不懈追求,以及那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想要传承与发展非遗文化的决心,这些精神让寻访团成员深受触动。
根雕传承人万桂明是第二批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根雕代表性传承人。他从小跟爷爷学习雕刻,家传木工活,擅长雕花刻字。他向寻访团队员们介绍了根雕结合了自然美和创造美,“三分人工,七分天成”,旨在说明根雕在创作时主要利用的是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少部分进行人工处理修饰,因此,根雕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根雕非遗传承人也从经济大环境和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的角度阐述了非遗在传承过程中的不易,让队员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

木雕相对于根雕而言,更注重的是雕刻的工艺,从设计到雕刻都要讲究技法,雕工更精美、选材更精良,传统木雕所雕刻出的物品都含有美好的寓意。木雕非遗传承人常慧君希望能够借助更多的渠道,将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手艺以新媒体的形式宣传出去。木雕传承人的话语让寻访团队员们深刻的体会到了非遗传承人的匠人精神,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了新的理解,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非遗的传承奉献一份力量。

2009年6月,金陵竹刻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赵荣成为了这项省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从18岁学艺,到如今已经40多年。金陵竹刻讲究的是浅刻、简约,也就是“留青”雕刻。这种技法雕镂不深而层次不减,表面略加刮磨,寥寥数笔却意境深远。她为寻访团讲解了阴刻法和阳刻法——阴刻法是指将线条内部的材料去除,形成凹陷的负空间,使得线条呈现为凸起的形态。阳刻法则是将线条外部的材料去除,形成线条突起的正空间,能够突出图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2011年,空竹被列为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孙光辉作为这项非遗的市级传承人,不仅会“抖”,更会制作空竹。孙光辉坚持手工制作,料子拿到手以后,要经过劈、锯、砍、车、刻等78道大工序以及十七八道小工序,才能制作成一个空竹。抖空竹是老一辈人的回忆,对于年轻人来说鲜为人知,队员们经过抖空竹非遗传承人的介绍及表演,无一不发出惊叹,这也反映了年轻一代人对于非遗文化的认知有限,更应加强力度宣传,让非遗文化活跃在人们的视野中。传承人向寻访团讲诉为了祝贺97年的香港回归,特意制作了一个巨大的52cm的超大空竹,这也是前两代传承人的封山之作。

经过这次的寻访之旅,寻访团队员们不仅了解了很多未曾听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传承这些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为人所知,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和外来文化冲击使得这些传统文化越来越难以传承下去。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做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践行者,做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者,实实在在为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注入新活力,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我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作者:万祥 季周炀 来源: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