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快看!!!西安电视台用8分钟报道这个团队!

时间:2024-07-30 关注:
“好多年都没看到皮影这样的东西了,后面还是机器人控制的,这个很好。”“我看到后面是一个机器在控制皮影,我觉得特别有意思,我们小朋友都喜欢......”
在碑林区星币传说小区广场上,一幕幕光影交错的经典故事正在上演。机械臂灵活地操控着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皮影角色,它们在幕布后翻飞跳跃,栩栩如生地演绎着一个个流传千古的故事。活动结束后,居民们发出了这样的感慨。这一切都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嘹长安”实践育人工作室的“融贯中外”社会实践服务队。
截至目前,该团队的国家级新闻媒体报道已超过20篇,受到了学习强国、今日头条、人民日报等多家媒体的广泛关注和赞赏。西安电视台更是用了整整8分钟的时间,专门报道了这支团队如何运用科技手段,助力皮影这一非遗传统文化走进社区,走进居民心中。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故事。
 
用科技赋能手段唤醒古艺新生,我们在社区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幕后皮影人物展现地鲜活灵动,离不开多学科的交叉配合。为此,实践队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创新实践活动,在李言教授、杨媛教授和刘青教授等多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运用CorelDRAW 绘图软件、激光切割机等现代技术及工艺完成皮影绘制、切割、上色等流程,将传统皮影艺术与机械臂相结合,用科技手段"焕"新传统非遗文化,让古老艺术能在新时代中唤醒属于自己的新生。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嘹长安”实践育人工作室成立于2017年,是西安理工大学首批“三全育人”名师工作室。自成立以来,工作室累计指导 27 支社会实践队伍前往陕西、青海、河南等地开展社会实践,形成报告、论文材料近200万字,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将论文书写在祖国大地上。工作室先后指导学生荣获省级“优秀实践服务队”、“优秀标兵团队”、“优秀调研报告”等荣誉称号;先后获得第十三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省级复赛金奖、第十四届“挑战杯”陕西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
 
 
(放动图)
“我认为培养学生,不仅停留在第一课堂中,更应该引导学生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带领同学们走出校门、走入社会、认识社会、服务社会。从多个方面,以实践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引导学生全面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贯中外”实践队指导老师冯雨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到。
 
 
与非遗大师共绘文化传播新篇章,我们在校园
7月10日,在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中,学院特别聘请了四位陕西省非遗大师——张双敏、杨帆、左其诚、赵琳静担任国际工学院及机仪学院的校外美育导师与传统文化艺术顾问。会议上国际工学院书记、院长杨媛教授强调了非遗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与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性。通过此次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她希望社会实践队和国工学子能深刻领悟非遗文化的魅力,成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具备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唐流彩技艺传承人张双敏、泥叫叫制作技艺传承人杨帆、非遗文化技术官左其诚以及金银细作项目代表性传人赵琳静,逐一展示了各自领域的精湛技艺与创新成果。他们的分享不仅让在场师生感受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大家对于非遗文化传播与创新的热情和责任感。从色彩斑斓的唐流彩、生动有趣的泥叫叫,到精致细腻的金银细作,每一件作品都是大师们匠心独运的结晶,充分体现了非遗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和创新潜力。
 
 
实践队以此为契机,探索非遗文化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与创新策略,以及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路径,努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贡献力量,推动其跨文化传播与产业化发展。
 
 
 
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中熠熠生辉,我们在路上
    西安理工大学“融贯中外”实践队以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为题,奔赴渭南、宝鸡、延安4县31镇对陕西省的9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实地调研。
 
 
调研期间,实践队代表学校与延安市文旅局、华阴市文化馆等单位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举行揭牌仪式。实践队共发放回收超过1000份有效问卷,并采访了超过200当地居民,与受访者深入交流,了解当地非遗保护和传承现状以及当前的发展困境与挑战。
 
 
然而,实践队发现部分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内容吸引力欠缺,难以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导致“非遗”文化的影响力日益衰微、数字化表现形式与表现力不足,难以兼容“非遗”文化本身的艺术性,导致数字化作品单调,空洞,无法表现“非遗”文化的精髓、城市化进行加速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非遗”文化传承困难,部分“非遗”文化濒临失传等困境。
 
 
针对这些问题与现象,实践队以“非遗”传播为切入口,发挥新时代青年的独特视角和所学专业知识,探寻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的对策,例如:与华阴市文化馆达成合作,通过机械制图和3D建模等科技手段,将华阴非遗转换成更易于文创发展的形式,从而增强我国文化实力和文化自信,助推中华文化超越时空局限走出去。
 
时光飞逝,十五天的社会实践之旅已悄然落幕,实践队的队员们都在本次实践中深受触动,“融贯中外”实践队学生负责人姜雨彤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的延续与创新。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决心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为非遗注入新的生命力,助力其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在时光的浩瀚星河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恒星般闪耀,承载着历史的深邃,引领着未来的憧憬。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推进实施,不断提速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时尚元素的有机融合,依靠“元宇宙”、人工智能等应用技术的领先优势,科技创新赋能文化发展的“金名片”越擦越亮,让传统文化“活”了起来。
"融贯中外"社会实践队的征程,正是文化与科技交融共生的生动诠释。我们深信,新一代青年才俊的矢志追求,将驱动非遗文化在科技赋能下,于新时代熠熠生辉,构筑起连结往昔与明日的坚固纽带,谱写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华章。
薪火相传,文化宝藏代代守;千年传颂,非遗瑰宝世世扬。
匠心传承,旧艺焕发新光彩;科创赋能,古韵绽放今朝辉。
作者:“融贯中外”社会实践队 来源:社会实践网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