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尝跷脚牛肉里的历史百味,感非遗传承中的任重道远

时间:2024-08-01 关注:
       跷脚牛肉非遗馆位于苏稽古镇杨码头街的一座清代四合院内,占地约为1000平方米。非遗馆内设有“县桥灯火下程忙”、“百年流转至味芳”、“世代浓情香满堂”和“传承技艺初心长”四个展示单元。
1
       进入博物馆,入眼是一座巨大的铜牛雕像,展示了跷脚牛肉的重要原料——水牛。
       接着就是博物馆的第一单元——县桥灯火下程忙。首先,场馆向我们介绍了跷脚牛肉的的发源地苏稽古镇优越的地理位置。苏稽古镇位于乐山大佛与峨眉山之间,是明清时期重要的水陆码头,自古繁华兴盛。作为著名的交通枢纽,是历代香客朝拜佛教圣地峨眉山的必经之地。清代巴蜀才子李调元曾以诗赞曰:“古寺蝉声噪夕阳,县桥灯火下程忙”。接着,向我们展示了苏稽古镇悠久的历史沿革:苏稽始建于隋朝,当时名为“桂花场”,经过唐、宋、清、民国等时代的发展,成为著名的川南要津和鱼米之乡。在本单元场馆的末尾,多媒体投影让我们沉浸式感受当年苏稽码头的盛况,还原模型重现著名的苏稽三场。
       继续向前进入博物馆的第二单元——百年流转至味芳。此单元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牛食用历史的介绍,二是对跷脚牛肉历史的介绍。第一部分使用活动旋转木板生动展示不同时期对牛的食用状况,增强游客互动感与积极性,生动展示了古代食牛的丰富性与多样性。第二部分运用大量数据对比和图示,清晰展示跷脚牛肉创始人和制作方式在从明至清百余年的历史发展变迁,还有多媒体互动设施让游客深度参与当时的牛市交易中的种种暗语表达。最后有几组等比塑像向游客还原当年吃跷脚牛肉的真实场景,让我们感受跷脚牛肉名称的来历,即当时的食客将一只脚跷在摊位的仅有的一个横杠上,一只脚站立,故此吃法名“跷脚牛肉”。
2
       然后来到博物馆的第三单元——世代浓情香满堂。在此,场馆向我们详细讲述一碗地道的跷脚牛肉是如何制作的。首先是跷脚牛肉汤的制作。汤底是一碗跷脚牛肉的灵魂,川姜、牛骨、牛心肺等原料加上秘制药包文火熬制,就成就了一碗成功的跷脚牛肉汤。其中生动的锅形熬制汤底视频播放,可互动的跷脚牛肉制作方法,加上趣味的指导药材识别游戏,为整个场馆增添不少乐趣。然后是一个模拟重现的跷脚牛肉店,以人机互动的方式让游客深度体验如何制作跷脚牛肉,以实物塑像的方式向我们展示品尝跷脚牛肉的实况。最后是跷脚牛肉蘸碟的制作。在这里,场馆向我们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辣椒,并用展示实物用以进行区分识别。向前走,还可以看到场馆有设置小影院向我们循环播放跷脚牛肉的“前世今生”。
       最后是第四单元——传承技艺初心长。此单元向游客展示了当地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培育跷脚牛肉的非遗传承。场馆介绍了四位跷脚牛肉汤锅制作技艺传承人和在政府支持下建立的苏稽翘脚牛肉协会和在其管理下跷脚牛肉发展的蓬勃现状。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跷脚牛肉在苏稽以及周边已成为当地的地方特色美食名片。每逢节假日,无数外地游客慕名而来,共享盛宴,同时也将跷脚牛肉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厚传统底蕴与现代社会的社会方式相结合,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与发扬,促进非遗文化跨界产业融合化发展,增强全民族的文化自信。
通讯员 连馨
 
作者:连馨 来源:社会实践网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