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非遗“老曲艺”,乡村“新动能”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纪实

时间:2024-08-09 关注:
延安,承载着中国革命历史记忆的城市。三下乡第一天,红凤同心社暑期实践团怀揣着对革命圣地的敬仰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忱,踏上了为期四天的“非遗‘老曲艺’,乡村‘新动能’”延安行。本次实践旨在深入挖掘陕北说书的魅力,促进传统艺术与当代生活的融合,激发乡村文化活力,彰显青年一代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使命担当。
【抵达圣地,蓄势待发】
上午时分,红凤同心社暑期实践团顺利抵达革命圣地延安,经过短暂休整,团队成员迅速投入到紧张有序的工作中。在延安市1938的广场上实践团成员们积极与市民及游客互动,发放问卷,旨在深入了解陕北说书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同时,团队精心设计的传统与新潮系列文创产品亦受到了广泛好评,展现了青年一代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创新精神。
【非遗对话,薪火相传】
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交流会拉开帷幕。著名陕北说书艺术家刘元龙老师倾情献艺,以一段生动的即兴创作和经典曲目《刮大风》点燃了现场气氛。随后,刘老师亲自传授说书技艺,从三弦琴的弹奏到曲目的演唱,无一不体现了他对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感情。刘老师提到,对于目前非遗传承所面临的困境,“落后”和“过时”是无法被忽视的两大现实因素。谈到陕北说书的发展现状时,刘元龙十分自信“陕北说书确实有过一段的低谷期,但是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近年来政府的重视,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陕北说书,近年来又火起来了。”依托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网络的宣传,陕北说书正在走向更广阔的舞台。但要将说书变得更具魅力,形式和内容上的改变也十分重要。
【深入交流,共创未来】
在与刘元龙老师的深度访谈中,实践团成员聆听了他与陕北说书结缘的故事,以及当代文艺工作者如何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赋予其时代活力。实践团展示的文创作品得到了刘老师的赞赏与指导,双方围绕陕北说书的困境与解决方案展开了热烈讨论,共同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街头巷尾,文化共鸣】
傍晚时分,实践团成员步入延安市1938街区,与当地商贩、游客展开亲切交流,分享陕北说书的魅力,推广文创产品。延安市1938街区作为一个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街区,旨在通过创新的形式和媒介空间再现延安的历史记忆。它不仅是一个文化体验和消费功能区,更是一个红色文化传播的平台。其间,与陕北安塞腰鼓文艺工作者的邂逅,更是将将陕北说书与其他非遗文化进行联结,多种非遗文化的碰撞与融合,让延安的历史文化韵味更加浓郁。
【结语】
红凤同心社暑期实践团的延安之行,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次深度探访,更是青年学子践行社会责任,弘扬红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未来,实践团将继续秉承“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理念,进一步推进陕北说书焕发生机,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贡献力量。

 
 
作者:陈娟娟 来源:西安外国语大学红凤同心社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