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传承传统文化,柳腔唱腔探索

时间:2023-06-30 关注: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韵芬芳流歇于时间长河,在今时今日依然散发时代余香。柳腔正是传统文化中的代表之一,为了探究昔日戏曲风采,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探柳寻腔实践队于6月26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展开实地调研,寻找古韵余香。本次调研实践团队采取参观+采访的形式。在本次调研实践中,小队成员充分领略了传统戏曲的魅力,深入领悟了传统文化之博彩,也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学习经验,获得成长。
通过最初的查找资料,小队成员首先了解了柳腔的相关知识。柳腔最初流行于山东省青岛市及胶东的部分地区,和茂腔同源,都由诸城、高密一带的民间演唱“本肘鼓”发展而成。早期演唱时只敲手锣和鼓,没有丝弦乐器伴奏,后经业余爱好者采用四胡寻声伴奏。由于演员们对定调演唱很不适应,只能顺着弦音强往上溜,群众称它“溜腔”,后来谐音定名“柳腔”。唱腔分悲调、花调。主要板式有慢板、二板、快板、散板、四不象、哭迷子、尖板等,另有娃娃、南罗。在柳腔音乐中,每当剧中人物演唱大段剧词、中间需要换韵或告一段落时,便吹唢呐当作过门衬垫,叫做“吹垛子”。主要伴奏乐器有四胡、二胡、月琴等。1920年前后传入青岛市,组成“四喜班”,名演员有刘作莲(艺名刘森)、刘洪石(艺名刘小)、刘德昌(艺名刘嫚)等。50年代,先后组成青岛市及即墨县柳腔剧团,主要演员有张秀云、宋洵光等,经常演出的剧目有《赵美蓉观灯》、《于秀英求情》、《丹凤关》等。

紧接着,小队成员开始进行实际调查,观看了柳腔文化表演,并参观了即墨艺术中心。柳腔一曲惊鸿飞音,有绕梁三日之美,令成员们无不沉醉于此。台上红妆戏舞,嗓音绵绵,演绎出了柳腔的无与伦比的韵味。戏曲工作人员台下艰辛十年岁月,或许才会在台上有如此美丽之表演。戏曲结束后,小队成员采访了工作人员,从他们的表情与谈吐之间,同学们学到了柳腔的很多知识,受益匪浅,也可以感受到,工作人员对于文化传承的热忱与坚持,感触颇深。

观看完柳腔表演后,小队成员又来到即墨艺术中心,工作人员热情招待了前来调研的同学。室中挂着鲜明横幅,写着“弘扬民族文化振兴柳腔艺术”,足见对柳腔传承的重视。从工作人员口中,同学们得知柳腔的传承之艰难,先人之坚持。从古至今,文化一脉之承全靠吾辈守护。时间长河中,前辈做的努力被记录成照片挂在艺术中心的墙上,凝聚着文化之力。

小队成员还有幸看见了艺术中心的排练,态度严谨,不容出错。等到排练开始,尽管工作人员身穿常服,可一步一动,一颦一笑之间,戏曲之姿依然淋漓尽致。看完排练,工作人员又热心带着同学们参观了艺术中心,热情地介绍了艺术中心的发展。

“千古文化留遗韵”,通过这次调研,小队成员加深了对柳腔文化的认识,激起了对文化的热爱与自豪。
作者:社会实践网 来源:社会实践网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