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推进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舟山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重要城市,积极响应国家战略,探索适合自身的共同富裕路径。2024年暑假,一支由来自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旅游与健康职业学院的师生组成的“蓝海探航队”,深入舟山黄龙岛峙岙村,开展了为期一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旨在调研“小岛你好”海岛共富行动的实施效果,探索海岛特色共同富裕路径。
探访石村概况领略海岛风情 峙岙村位于黄龙岛,被誉为“东海石村”,是一个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和转型的渔村,以其独特的石屋建筑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而闻名。
团队成员于7月15日踏上了古朴而又静谧的黄龙岛,映入眼帘的是刻着金黄色字体的“黄龙岛”的岩壁。来到被誉为“东海石村”的峙岙村,石屋、石街、石景,无不彰显着黄龙岛的古朴苍劲,海上远观,石屋石巷从山顶绵延渔港。遥望村落,犹如海上的古堡,形成了东海石村的独有景致,被游客称为“海上布达拉宫”。为深入了解峙岙村的发展现状,蓝海探航队深入海岛,通过实地观察法、亲身体验法和访谈调查法,对峙岙村的基本情况、产业分布、文化传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调研。团队成员来到峙岙村党群服务中心,通过访谈村支书庄圆发现,峙岙村常住人口2901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60.10%,老龄化程度高,青壮年大多已外出就业求学。村民以渔业、养殖业和旅游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牡蛎养殖产业成为村庄的重要经济支柱。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在峙岙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支书庄圆进行访谈
调研牡蛎产业探索共富路径 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近年来黄龙乡正在大力推进养殖业,积极开发陆地化、工厂化养殖新模式。在考察过程中,团队成员近距离观察牡蛎的生长环境、养殖方式、养殖设施等,了解到当地采用筏式吊绳养殖的方法进行牡蛎养殖。团队成员在与养殖大户王海星的访谈过程中了解到,王海星于2019年积极响应政策,第一时间减船转产,专心搞起了养殖。他先是在小梅子渔场打了桁地养贻贝,试验阶段,他发现黄龙本地的海洋资源虽然条件较好,但水质不够清澈,因此养殖的贻贝经常会出现壳厚肉少,脱锚的情况。在养殖过程中,天气等不可抗力因素,也加大了养殖的难度。2021年在乡党委政府的帮扶指导下,他及时调整思路,开始尝试三倍牡蛎体养殖。最终于2022年收获第一批质量上乘的成品,并已于8月上市,获得了一致好评。在介绍牡蛎养殖的过程中,他总说:“一个人的富裕不是富,大家都富才是共同富裕。”王海星表示:我是最先响应减船转产的政策的,我希望能够把这个产业真正地做大做强,让更多人看到这个产业的可能性,带动更多休息、退休的渔民加入进来,共同搞养殖,增加大家的收入。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养殖大户王海星进行专访
体验“网红打卡”促进文旅融合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红打卡点"已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黄龙岛旅游业的发展,为村庄带来了新的活力。村庄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鲸落万物生”、“听风话海”“七号灯塔”等景点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视觉冲击力,迅速在社交媒体上走红,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随着"打卡文化"的兴起,黄龙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团队成员将景点剪辑成视频,投放至各大网络平台宣传当地的景点特色,通过精美的图片、有趣的视频、生动的故事等形式,加强宣传推广,提高打卡点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团队成员通过设计多样化的旅游线路,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丰富游客体验,吸引更多人的关注。
图为黄龙岛景点“鲸落万物生”
传承渔绳文化打造非遗名片 黄龙岛的渔绳文化、舞龙等传统文化,是海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蓝海探航队在调研中发现,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遗传承人刘永岳,通过传授制作船模和渔绳结的手艺,帮助村民致富,并“赋能渔村文化”。7月17日团队成员前往黄龙乡峙岙村的船模工作室,与传承绳结技艺的返乡大学生约见,围坐一桌,共同探讨绳结的奥秘并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了寓意吉祥的铜钱结的编织技巧。
图为实践团队成员与传承人共同编织渔绳结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以行动为笔,以实践为墨,书写着与小岛对话的诗篇。团队成员在领略黄龙岛的风土人情的同时,真正做到了走入小渔村的生产生活之中,不仅深入了解了黄龙岛的发展现状,也对海岛共富行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实践团队的调研报告,为黄龙岛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和参考。未来,蓝海探航队将继续关注黄龙岛的发展,为海岛共富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