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将理论与实践知识结合起来,同时,也为了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在今年七月,我加入了石河子大学赴九师170团沙棘种植、收获及生态产业链建设指导实践团,在雷金老师和王卫兵老师的带领下,跟随着队伍参加了暑期“三下乡”活动。
由于我在专业知识上相较于队伍中的师兄们有着较大的差距,所以我在本次活动中主要负责活动现场的视频记录以及视频宣传。虽然在队伍中只发挥了微小的作用,也在专业知识方面的参与度较低,但是我依旧跟随着队伍学到了很多知识,也从将我困囿住的舒适圈里走出来,从校园中和理论课堂中走出来,在实践的基础上,我向着以往从来没有到过的社会中去历练自我。不仅帮助了他人,为社会做出了贡献,这次三下乡活动也使得我个人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进步。虽然只有短短几天的实践,但这次活动本身,以及我在这次活动中的心得感受都会在我的本科求学经历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看着石河子大学逐渐亮起来的天光,在一夜未眠的激动中早早来到了集合地点。去往塔城的道路并非坦途,在经过了长时间的火车之后,我们七人挤上了一辆汽车。在行进的路上,我看着身边的房屋逐渐变得破烂,身边的土地逐渐变得崎岖,身边的绿地逐渐变得虚无。
荒芜啊!广袤啊!在那一瞬间,我仿佛看到了王维诗里面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亦或是克莱尔·麦克福尔所臆想出的灵魂荒原。我的心也随着逐渐深入这看不到人烟的原生态荒原而一点一点的下沉。在那时,我的思想仍未经历过这次的洗涤,也无法在事情没有发生的时候为自己贪恋繁华和秀美的思想而感到一丝一毫的羞愧。
我们的目的地也是我们需要住宿的地方。单从外观上来看,它的审美是我从未料想过的俗套,走进屋内也只受到了昏黑客室的招待。但是进入房间内部后,两张简单素净的床,一台古老但运行良好的空调,窗户旁边摆放着的一套陈旧的桌椅却使我感到安心。我坐在床上,看着窗户外油画一般高饱和的绿树蓝天,放下了到来时的彷徨。
在塔城的短短几天里,队伍进行了高强度的工作。和当地居民一样,我们选择了早出晚归的工作时间。
那天下午,我第一次站在了沙棘田中。太阳离下山还早,绿的发白的沙棘田直晃人眼。而指导老师和队员好像习以为常,在做好了准备之后便开始了对于沙棘的观察和数据测算。正午时的暑热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消失而只是微微消退,蓝天和烈阳使得我几乎无法照下来队员们忙碌的身影。渐渐的我学会了在强光下捕捉精彩瞬间,而这也帮助了我接下来所有的跟拍。
之后,队伍进行了沙棘种植的普及讲座。在讲座的同时,我作为采访录音员和记录员参与了对于当地居民的采访。从他们的口中,我知道了塔城在曾经还只是一片荒地。在经过了几代人的建设和探索之后,几棵来之不易的沙棘树终于在这里扎了根。后来,这里的风沙越来越小,在沙棘树之外,那群开拓者便在这里一代一代的定居下来了。
《诗》曰:“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然而,再原始的山林也无法和这片虚无相比。然而,就在这里,我看到了只存在于口耳相传和书本网络上的真正的英雄。他们的皮肤黝黑,那是顶着发白的阳光劳作留下的勋章;他们的手脚粗糙,那是侍弄沙棘树留下的痕迹;他们皲裂的嘴唇中吐出外乡人的话语,陌生的口音仿佛彰显着他们抛弃了内地的温润转头扎进了荒无人烟的新疆。采访结束之后,我在想,他们第一次走进这里时,会不会也有一瞬间和我一样感觉到了被大自然吞噬的恐慌?他们又是凭借着怎样的毅力和信念克服这种绝望?
这天下午,我们跟随着沙棘处理厂的负责人参观了工业厂房并对沙棘处理方面的机器进行研学。我从来没有想到小小的沙棘果竟然需要那么多的处理工序,也难怪最后的成品面向的是相对高级的市场了。再联想到上午采访时低廉的初果收入价格,不难想象队伍所研究的沙棘收割机器对于当地的果农将提供多么大的经济帮助。在那一刻,我实打实的看到了我们队伍所做的到底是怎样一个伟大的事业。有一瞬间,我甚至觉得我们已然和这片种植沙棘的土地融为一体。
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后,我们终于踏上了回程的路。再次坐上那辆车,再次走上那条出山的路,再次看到那片灵魂荒原,我竟然生出了一丝不舍。是啊,这里的天空永远布满繁星,我们在还未被工业气息污染的天空下尽情的畅想着沙棘的未来;这里的人们好像都那么淳朴执着,以至于我永远能看到他们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眼底依旧有着光芒。正如死去的灵魂有了摆渡人的引导才能穿过那片灵魂荒原迎来平静的新生;莽莽黄沙因为有了他们,有了所有愿意开拓土地,愿意吃苦耐劳,愿意为祖国放弃肉体上的享受转而去追求精神上的富足的人的引导,才得以变成一片苍翠的新天地,迎来它的新生。
我不禁感谢石河子大学,感谢奔赴塔城的这只队伍。是它们给了我一次可以看见淳朴的机会,是它们给了我一个只要有理想就能改变世界的希望,是它们让我看到了了拧成一股绳跟党走的光明未来!这次之后,我将亹亹前行,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成为一个像那些村民和我的队伍中的同伴一样,为祖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