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心得

中国海洋大学调研团走进老家河南,看海大学子讲述家乡名片

时间:2023-08-02 关注:
中国海洋大学调研团走进老家河南,看海大学子讲述家乡名片
    为了探寻美食、文化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联系,体悟中国味道,品味家乡记忆。2023年7月23日至8月1日,中国海洋大学舌尖上的文化记忆调研团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和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展开调研。
盛夏至,万物都鲜活起来。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里,我们这群热情洋溢的大学生志愿者们,投身于“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走访在家乡的街头巷尾,找寻家乡的味道。短暂的时间,我们完成了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感悟到成长的经验。
(一)
 安阳市内黄县,因为此地位于黄河以内,故得名“内黄”。我用了一个暑假,从美食中又一次了解自己的家乡。
如果让我用一个词汇来描述我的家乡,那么我会用“烟火气”这个词。是的,这个县城里充满了烟火气,使我可以轻易触及她、感知她并且拥抱她。街道上的叫卖声从早晨持续到傍晚,卖鸡蛋、换豆腐、沙瓤西瓜、拌凉皮……各色叫卖声组成一首朴实的协奏曲。
上街边买一碗有着一百七十余年历史的内黄灌肠,入口软而不沾、香嫩不腻。吃入胃中的不仅仅是美食,还是那一百七十余年的传承和内黄人民的“美食智慧”。我吃了十八年的马蹄烧饼,这次暑假才亲眼见证了他的制作过程,卖烧饼的老板跟我说他做烧饼的法子是从明朝传下来的古法技巧,几百年的传承和沉淀,才造就了这十余道工序和那为人称道的“十遍八刀”的拉花方式。我看着那锅炉中用大火烘烤的烧饼想,也许这就是匠心吧。在河南人的眼里,烩面就是河南的里子和面子。一碗烩面,表现了河南人对面食的热爱和崇拜。内黄白记烩面经九道制作工序,口感劲道,配上两三粒甜蒜让我直呼美味。
在这个工业化如此发达的时代,我的家乡仍用传统的方式制作美食,传承文化。无论我离开家乡多久,总会有那么一分牵挂,备好了河流与青山,在故乡等我回来……
 
 
王文哲和羊汤店老板 王文哲提供
    (二)
    我的家乡是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一个小县城,但却有悠久的历史。在挑选代表性美食作为家乡的“名片”时,我一下子就想到了武陟砂锅。相传曹操在攻占豫州后屯兵武德县,听闻当地有一种用瓦罐做出来非常美味的食物,于是他就亲自到一个农户家品尝。后来甚至专门叫农户在军营中做了砂锅,所以叫“武德砂锅”,后来才演变为现在的武陟砂锅。在探寻过程中,我去到后厨了解了砂锅的用料和制作,并对厨师及老板进行了采访。通过采访,我感受到了武陟砂锅的精髓——泼的那一勺辣椒。在品尝过程中,辣椒的香味打开了我的味蕾,直冲口腔。与此同时,我还品尝了小摊上的炒凉粉。坐在小摊上,听着周围的交谈,感受到了浓浓的烟火气。一碗炒凉粉,几瓣蒜,一张长板凳,就能让家乡人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在探索美食的过程中,也感受到了家乡厚重的历史和文化。在一个个美食的背后,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故事,承载着许许多多的文化。这种故事感是我在实践中最重要的收获。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认识美食,品尝美食,让我从中受益不浅,做出一份美食,它不仅仅是口感上的满足,它可能更是一个故事、一份情感、一个文化。
 
司润晓和摊主 司润晓提供
文化和美食,他们都能牵动人的心弦。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是外出求学的游子,可记忆里的那一缕香气,心里的那一份传承,始终羁绊着河南的孩子。我们终会回到这片中原故乡。
 
通讯员:(一)王文哲 (二)司润晓
 
 
作者:王文哲 司润晓 来源:社会实践网
实践心得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