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师大学子社会实践:非遗之光永不灭 匠心守得绒花开
时间:2024-03-05 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为了深入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学习与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广西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温萧羽、黄子瑜、李林林于2024年1月28日至2月3日探访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开展南京绒花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的传承与创新发展路径探析活动。
开展实践前期,我们团队查阅了绒花有关资料,相关人物报道、文献等了解其历史、制作、文化价值等背景信息并制作绒花了解度和传承情况的问卷调查并加以分析。绒花技艺主要起源于江苏南京、扬州两地。南京绒花谐音“荣华”,历史悠久,相传在唐朝武则天时便被列为皇室贡品。当时仕女贵妇喜好簪鲜花为头饰,尤其是牡丹,但鲜花受制于时令,又易枯荣,易掉汁掉色。因此,不枯不败、精致唯美的绒花应运而生。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南京绒花的了解不深,虽然多数人都认同南京绒花在当今社会依旧具有价值,但仅少的人表示有兴趣去学习绒花的制作技艺。南京绒花技艺面临着失传的风险。
实践活动中期,团队成员首先前往南京民俗博物馆(甘熙宅第)赵树宪先生的绒花工作室进行实地考察,就南京绒花的传承现状、困难、出路采访了赵树宪先生。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位于甘熙宅第,蕴含了两百多年历史建筑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是一个致力于宣传、传承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以其独特的陈列方式和丰富多样的藏品以及优雅精致的建筑和特色鲜明的展览,向游客生动地展示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步入绒花工作室,各色美丽的绒花工艺品使人眼前一亮:在手艺人灵巧的翻转折叠之下,平平无奇的一根根绒条仿佛有了生命,形成了一根根绮丽的发簪。南京绒花精美独特,有的明快富丽,有的温柔典雅,多以花鸟鱼虫为主;花型粗中有细,匀称和谐。不仅可以做成发饰和凤冠,人物走兽、耳坠、胸针、山水画、瓶插等都能用绒花做成。各式各样精致的绒花造型展现了南京绒花这一非遗文化的古老魅力,其背后也蕴藏着传统手工艺人精益专注的工匠精神。
2006年,南京绒花被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赵树宪入选省级非遗传承人。年过花甲的赵树宪先生,每天就在这十几平米的空间里,为来访游客讲解、展演绒花的制作过程,在庭院深处,默默守护着已有千年历史、濒临失传的传统手工艺。在赵树宪先生的绒花工作室中,我们和他谈起南京绒花如何在当代传承下去这个问题,他说:“工业不断加速发展,南京绒花也曾面临失传的压力,要转变思维,有了新媒体的帮助,年轻人愿意了解甚至学习,我们这些手艺人有着将这份技术传承下去的责任,固步自封不能真正地去守护我热爱的南京绒花。”
在采访的最后,赵树宪先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保护传统手工艺品,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传承中华文化。他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南京绒花这一令人心灵悸动的优秀传统工艺品。
之后,团队成员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学习了绒花的制作过程,感受其魅力。我们了解到南京绒花的制作流程繁多,难以全面掌握。该流程分为准备过程、制作过程两部分。其中,准备过程分为煮丝、染色、烧丝三步。制作过程分为滚绒、打尖、传花、粘花四步。
通过本次社会实践,团队希望能够提高社会对南京绒花等这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增强文化自信,也为绒花与现代文化和审美相融合做出一些探索,提出有实际效益的建议,让传统手工艺和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舞台再次绽放光彩。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 温萧羽 来源:社会实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