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缘由
似画非画,远看真假难辨,近看方能看清,这不是什么“障眼法”,而是上海绒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上海绒绣亦有着“东方油画”之称,是海派艺术的代表之一。上海绒绣因其高超的工艺水平,融贯中西的文化内涵,以及对上海城市气质的独特表达,于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为进一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顺应打响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号召,将绒绣非遗作为海派文化传承的一个研究重点,奠定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理论基础。2023年夏天,东华大学实践团的同学们体验了一番我们生活的这座城市——上海的一项非遗技艺:上海绒绣,组织了实践队伍观赏绒绣展览,采访绒绣手艺人亲手体验绒绣制作,对海派绒绣有了更深层次的体会。
二、实践回顾
前期准备
在活动开展前期,实践团成员们在线上的准备工作中学习了有关“一江一河”方面的知识学习积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的重要讲话内容。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了大众对绒绣的认知、对绒绣市场的认知。并探究了大众对绒绣的兴趣程度以及一些发展建议。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积极配合相互协作,共同大力推广问卷,提高问卷的有效作答率。在成员的不懈努力下,共收获220份有效问卷。团队成员也对问卷的结果做了详细分析。
本团队也进行了线下调研,采访了五名来自东华大学的学生。通过调研,本团队发现绒绣的宣传和推广确实是非常有必要且急需进行的,而设计文创也是进行宣传推广的一个可行渠道。通过设计赋能传统非遗,进行可持续文创设计与文旅宣发双创新具有实际实践意义。
现场实践
在这几天,实践团成员们记录老上海传统美景、人文景观以及绒绣文化相关建筑、活动,一方面进行宣传,另一方面也为产品设计提供素材。
7月8日清晨,实践团成员们在校内集会,确定本日日程安排与实践精神传达,一同乘车前往浦东高桥古镇。参观了绒绣馆,亲眼感受手工艺术的独特魅力。
当天实践结束后,实践团统一集合进行总结会议。成员们纷纷分享今日所见所闻,生动的图景激发着每个人对传统文化的更深入研究和推广的兴趣。希望通过实践团共同的努力,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能得到更好地宣传和发展。
队员心声:
赴高桥镇,传绒绣情
在第一天线下活动开始之前,我们提前搜集了关于高桥古镇绒绣文化的相关信息,了解了绒绣文化产业得基本现状于发展情况,以及了解到了传承人与爱好者的信息,对非遗作出了初步认识。并在线下实践开始前举行的一场出发会议,明确好各队员的负责任务。在高桥古镇,我们看到了许多精美的绒绣作品,感受到了绒绣这一非遗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我们也与馆长进行了交谈,看到了来来往往的游客进行参观。高桥古镇也有着众多老街文化展览馆,它带着过往的辉煌,穿梭于就地标之间,古镇深厚文化在新建设者手中传承,古老的海派小镇已蜕变成文化名镇。让我们一起漫步高桥,感悟千年古镇所沉淀的历史韵味和现代新风!
7月9日,东华大学实践团开启了赴Jolles.S嘉秀艺术空间实地走访的日程。实地考察并拜访了艺术空间主人石似珏老师,“用针尖做画笔,用羊毛线来搅动色彩,把花一样的少女点缀在永恒阳光的斑斓里。”这是石老师对绒绣的独特理解,本团队成员们在脑海中感受到老师对绒绣的浓厚情感。
每一针入目,每一线穿越,都在平凡的细节中绣出了无尽的可能性。实践团成员还向老师提问,在老师侃侃而谈的过程中,成员们加深了对绒绣的理解。此次走访活动,实践团不仅通过石老师独具特色的疗愈思路懂得了创新精神的理念,还体会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队员心声:
近距离欣赏,近一步思考
通过参观和学习,实践团成员初步了解了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民俗文化的形态和价值,他们就绒绣与时尚如何结合等,绒绣如何以更新鲜、更有活力的有趣形式展现在大众面前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成员们一致认为,非遗的传承保护需要政府、市场、传承人、设计师、消费者等多方面力量加持,只有让绒绣文化认同感更强,市场更活跃,绒绣传承保护才能有效循环。
收集汇总
实践团经过这几天的实践学习,储备了大量的照片、视频等资料,成员们在一起讨论交流,进行文案的整理工作,理清思路,准备推送相关文章视频等,实践团成员会继续项目设计的改版升级,在这个过程中提炼核心设计理念,由理念推动设计执行。同时加强理念引导,补充了海派文化知识,实现文化服务设计的有机统一,让海派文化传播更广、覆盖更大、影响力更强。
经过实地考察、学习与研讨汇总资料,本团队这一阶段的主要安排是制作相关推送和视频,将其投递到特定媒体平台上,以宣传当地文化。本团队结合了上海绒绣的地方特色,采用宣传片、推送等形式进行推广。同时,在设计成果中也加强了理念引导,通过产品宣传进行文化推广。
在这过程中,团队成员讨论总结了项目具有的特色和创新点,并决定采用可持续的宣发活动方式进行宣传。在宣传形式上,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理念。实践团成员会从线上线下联动宣传:线下实践团成员亲自参与到绒绣的设计与制作中,通过自我实践加深了对绒绣这项非遗产品的影响力,为后续线上的宣传推广奠定实践基础;线上进行每日新媒体运营引流维持长期的持续关注度,同时实践团也会进行专门的视频剪辑,投放到相关的短视频平台,扩大绒绣这一非遗文化的影响力。
队员心声:
在这些天里,我们大家一起努力协作,团队成员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在活动中的每一天都是非常充足的,有意义的,我在这段时间里真的看到了很多,学习了很多,也明白了许多。今天的会议召开,主要是收集大家的实践活动成果,我看到了公众号的推文,以及各个媒体平台发布的相关内容,真的是很充分很用心,看到了所有人的努力。并在今天,我们也对这几天的实践结果进行了总结;以及大家也提出了对海派文化和非遗产业未来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会继续贯彻可持续思想,大家也对表述了自己很好的想法。
三、成果展示
我们从线上线下两方面结合,线上进行每日新媒体运营引流维持长期的持续关注度,线下我们通过宣讲、调研等方式宣传非遗绒绣,让大家留下印象。打造符合新时代可持续发展的海派文化宣传新路子。
团队成员在制作实践视频时,融合了对艺术家的采访和交流,希望能让观众深入了解了绒绣的技艺和独特之处,吸引观众的眼球并激发大众对于这一传统手工艺的兴趣和热爱。
为了进一步推广绒绣文化,团队还计划了要进行宣传系列的衍生活动,后期融合相关资料,将绒绣作品应用于特色旅游产品和纪念品中,展现出文创产品的多元性。制作完成后,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宣传带有特色绒绣文化印记的创意产品,投放于各个平台传播推广,增加文化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实现可持续文创设计与文旅宣发“双创新”的计划。
四、实践总结
海派绒绣的诞生是中国手工艺术融入国际化的象征之一,也是城市家庭手工艺登上国际舞台的一出新曲,它在中西方文化的交互滋养中成长,承载着上海的历史,也凝聚了上海人民的智慧。上海的绒绣艺术家们对西方的绒绣艺术进行了创造性的发展和创新,善于以艺术语言勾画中国图景来传达中国文化,表达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树立了本土性的文化品格。在与海派绒绣的非遗传承人的对谈中,我们感受到绒绣作品背后付出的巨大努力及承载的心血,那些和石老师一样始终坚守在创作一线,并以高度的创新精神为海派绒绣的传承源源不断地注入新活力。
上海绒绣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精华,保护与传承上海绒绣对于增强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意义。东华大学实践团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子,更要以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利用自己的专业素养保护并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让传统艺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未来,他们将继续学习,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上海绒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期望上海绒绣能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