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湿地测碳汇,调研科普两不误
——河海大学研碳溯源小分队开展湿地碳汇科普活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据此,“双碳”战略应运而生。为践行生态文明理念,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河海大学研碳溯源小分队聚焦城市湿地水生态功能和城市湿地碳汇功能,在6-7月前往南京市七桥瓮湿地公园,对公园的植被、水体等进行了城市湿地固碳调研,并在周边社区和学校进行了湿地碳汇功能科普宣讲,旨在向社区居民及青年群众宣传水环境保护知识,引导公众关注生态环境。
七桥瓮湿地探秘,生态数据研精详
图 1 实践团到达七桥瓮湿地公园
实践团先后两次深入南京七桥瓮湿地公园进行实地调研。实践团首先于6月初进行踩点与前期准备工作,经过细致的观察与记录,共拍摄了上千张植物图片。通过比对专业资料与现场鉴定,成员们成功识别并记录了共计100种植物,并将这些宝贵的资料整理成册,编排出植物七桥瓮湿地公园植物名录。实践团于7月中旬进行二次实地测量,在实验室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成员们结合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和野外调查数据等,对湿地水域面积、植被覆盖度等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此外,实践团还使用了多种便携式的分析仪器测定水体的温度、酸碱度、浊度、电导率、溶解氧等指标,评估水质情况,进而估算水体固碳能力,此外利用七桥瓮水系断面往年水质检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七桥瓮水质定量分析与变化趋势。同时采集历史遥感影像,利用ArcGIS Pro进行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对水系形态进行数字化,建立七桥瓮湿地公园水系数字化地理数据库,为七桥瓮河水系变迁历程保留存档。绘制1966—2022七桥瓮湿地公园水系演变图。并结合南京市生态环保局数据,分析获取七桥瓮湿地公园水质动态变化估测、七桥瓮湿地固碳能力变化等情况。综合各方面数据评估七桥瓮湿地公园的水生态环境。
图 2 实践团在七桥瓮进行实践调研
湿地科普进社区,公众参与护生态
在对湿地碳汇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后,实践团成员进一步将调研成果通过志愿科普活动进行宣传。首先,实践团于7月6日在夫子庙花木鱼虫市场开展了一场宣传活动。通过在市场内竖立易拉宝展板、分发手册等宣传方式,向游客以及市民讲解了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性及湿地植物在碳汇中的独特作用,累计分发20余本宣传手册。
图3 实践团在花鸟市场进行宣讲
其后,实践团于7月8日至10日,分别在韩府社区、叶村社区、金坛岸头村村委会、金坛迪庄村委会等地进行科普宣讲。实践团针对孩子们设计了全新系列主题课程“认识我们的湿地”并以此展开了系列暑期小课堂。期间,实践团依次为社区暑期班的小朋友带来了“认识我们的湿地—水循环”“认识我们的湿地—碳汇”“认识我们的湿地—植物”系列科普讲座,团队成员用妙趣横生的水文知识和地理知识进行授课,同时融入了开放问答、趣味实验等互动模式,将水资源保护意识传播进社区。
图4 实践团在社区进行宣讲
同时,实践团成员于7月9日在河海大学西康路校区开展了 “节水护水小卫士”暑期科普小课堂,带领小朋友们前往河海大学水情教育基地参观学习,介绍水文历史发展,讲解水文知识,开展虚拟展厅游览,并进行节水护水科普课堂的讲解。成员们还带领孩子们制作了净水装置和“长江保护”主题粘土画,作品精彩纷呈、创意满满。活动结束后,老师为孩子们颁发活动证书和纪念品并拍照合影留念。
图5 实践团在河海大学开展暑期课堂
本次暑期实践志愿科普活动共涵盖四个社区、一个小学和一个市场,累计线下科普300余人次,收集调查问卷800余份,分发实体宣传资料20余本,获得了参与者的一致好评。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加深了实践团成员对湿地生态系统宝贵价值的认识,更在实践中锤炼了每位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河海大学学子通过此次活动,积极投身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社会实践、服务社会、贡献青春力量的愿景。未来,河海大学研碳溯源小分队成员将继续秉承“构建人水和谐共生关系,助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积极开展科普宣传活动,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事业贡献青年力量。本次活动也将为团队以后的科普活动提供经验,激励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用实际行动投入到环境保护之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