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成立88周年,深入挖掘和弘扬抗大精神,赓续抗大光荣传统,实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
社会等方面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2024年7月上旬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北邢台社会实践团正式启程。前往抗大陈列馆、抗大旧址群、浆水中学、下店村、安庄村、坡子峪村、信都区烈士陵园及邢台市劳动公园等地,通过走访村民、与村干部座谈、采访红军后人、考察乡村产业、参观革命纪念馆、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红色基因传承与新农村建设现状进行深入调研。
一、抗大纪念馆参观学习,领略抗大精神内涵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前南峪村,是全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全面反映抗大发展史的专题性陈列馆。陈列馆宣教部李青部长热情接待了实践团成员,充分肯定了“传承红色基因、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就进一步推进合作进行了深入交流。实践团成员对讲解员贾丰瑞进行了深入采访,贾丰瑞详细介绍了抗大陈列馆建设历程和社会影响,表示抗大陈列馆的建设、管理和展示事关传承红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不仅在弘扬抗大精神、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成效显著。同时当地“红色+绿色”发展渠道也十分值得学习借鉴,以抗大红色旧址旅游业带动周围的建筑业、农家乐等行业,同时浆水镇当地苹果及板栗十分闻名,抗大纪念馆及浆水苹果已经成为浆水镇新农村特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柱。
抗大碑林建于2002年,主要由党政军领导人题词碑刻、抗大校首长碑刻、将星碑刻和抗大名人、书法家碑刻等组成,热情歌颂了抗大精神、抗大教育思想和抗大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大历史贡献。除此之外,团队成员还参观了首长故居。故居内部陈设详尽展示了何长工与滕代远二人的生平事迹及其重要贡献。通过对首长故居的参观,团队成员加深了对何长工这位杰出校友的认识和理解。
二、走访浆水当地基层,专注三农助发展
下店村位于信都区西部,属浆水镇镇区。实践团成员同村支书马芳进行了深入交流。马书记详细介绍了下店村的基本情况和近年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同时,实践团成员了解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下店村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党员干部在整治工作中以身作则,模范发挥带头作用,下店村在村容村貌和乡村治理方面取得重要突破,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显著提升。在抗大红色文化的影响下,下店村建立了一条商业街并取名“拥军街”,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传承当地红色基因。
抗大卫生处旧址位于浆水镇安庄村。卫生处在革命岁月通过健全卫生机构,加强医疗队伍建设,军民团结,共抗病魔,曾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治愈了近千名革命战士,尤其是在当地老百姓的帮助下通过“中医偏方”和“特方”在抗击与治愈“疟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团成员采访了安庄村党支部老书记郑海庆家中进行深入采访。郑海庆老人是1966年入党的老党员,他的父亲郑有军对他影响深远。其父也曾任过村支书,在任期间积极配合抗大总校的各项工作,带领浆水镇几百人的支前队伍参与太原战役,为战役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战后,郑有军获赠了一枚解放太原纪念章。纪念章于2023年由郑海庆老人捐赠给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陈列馆,成为抗大陈列馆的馆藏品。在党和父亲的影响下,郑海庆老人于连队医疗资源匮乏之际,主动请缨,报名参加专业培训,学习掌握中医诊疗技艺,为村民提供医疗服务。在担任村支书期间,他以身作则,带领村民们打机井、种板栗,勤劳致富,改善了村民的生活条件。郑海庆老人与父亲的故事,正是对“弘扬抗大精神,让革命熔炉的火焰代代相传”这句标语的最好注解。访谈的最后,郑海庆老人为实践团写下寄语:“希望你们今后将抗大抗战精神发扬光大、传承下去。”作为青年一代,实践团成员表示必将牢记嘱托,让革命基因代代相传。
坡子峪村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西北4.5公里处,是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拥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抗大上干营曾在坡子峪村办学两年零十一个月,培养了大批优秀革命干部,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实践团成员到达坡子峪村后采访了村史馆创办者马志英与李根庚臣老人。78岁的马志英是邢台市信都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退休干部,自幼受红色家风的熏陶,钻研种植技术,坚持义务授课,帮助村民通过种果树增产增收。为了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退休后他回到坡子峪村创办村史馆,为大中小学生和参观者讲述抗大红色故事,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教授、马老师和马书记。马志英老人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寄语实践团师生:“只有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办实事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浆水中学退休教师李庚臣老人带领实践团参观了洪学智将军故居、聂凤智将军故居、太行中学卫生所旧址和坡子峪村村史馆。现场教学至动情处,老人忍不住落泪。他带领大家唱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欣慰地表示,“革命江山代代传,看到你们,我感觉后继有人!”
在讲解员贾丰瑞的带领下,实践团来到了前南峪村抗大总校旧址。她结合抗大总校“挺进华北敌后办学”的历史,从专业角度介绍了抗大纪念馆在搜集口述历史、挖掘文物史料、开展旧址修缮维护等方面全面保护与开发利用红色资源的一系列工作,从而打造出全国最完整的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的抗大旧址群。她还讲述了何长工在教育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抗战时期,何长工致力于抗大的教育事业,先后担任抗大总校教育长、副校长等职。新中国建设初期,中国地质工作基础薄弱,他与地质部部长李四光一起开创并领导我国地质事业不断前进。他狠抓地质院校建设,主持研制勘探设备,奠定我国地质事业发展基础。
三、深入浆水中学调研,聚焦红色基因青少年传承
邢台市浆水中学位于邢台市信都区浆水镇,是河北省重点中学,也是河北省唯一一所被授予“抗大中学”称号的学校。校园“抗大学堂”的墙壁上镌刻着原抗大副校长何长工的题词:“发扬抗大光荣传统,办好教育事业”。为深入了解当地学生群体对抗大历史的认知以及抗大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情况,实践团分别向文科班和理科班的同学们发放了调查问卷。据悉,浆水中学不仅经常举办弘扬抗大精神的相关活动,如全员教唱抗大校歌、组织“抗大故事我来讲”系列活动等,红色文化教育影响深入人心。
四、探寻红色基因传承路径,共谋宣传与弘扬策略
在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7周年之际,实践团师生受邀参加了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陈列馆与全国抗战类纪念馆共同举办的纪念活动。抗大陈列馆讲解员代表和实践团代表朗诵诗歌《我是卢沟桥》,表达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心声。实践团成员还在和平许愿墙上留言,缅怀先烈,寄托对祖国的美好祝愿。实践团成员刘芯怡、赵雪彤在接受河北卫视采访时表示作为青年大学生,他们将继承革命先辈遗志用实际行动践行“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誓言。他们计划通过校内外的宣传活动,如举办讲座、展览和主题团日等,向更多同学介绍红色历史和红色基因的内涵。
信都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片红色热土涌现出了2523名为国捐躯的英雄儿女,发展了邢台第一名共产党员,建立了邢台第一个党支部。实践团全体成员面对高耸的烈士纪念碑,下定决心,必将继承先烈遗志,锤炼赤胆忠心,在继往开来中奋力推进党的伟大事业。随后,实践团前往信都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育基地——劳模公园参观,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表示要向劳模学习,以劳模为榜样,发扬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为强国建设挺膺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传承好红色基因,能够激发强大的精神力量,让革命薪火代代传承。河北省邢台市浆水镇曾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总校所在地,具有深厚的红色文化底蕴。在长期办学实践中,抗大逐步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为主要内容的抗大精神。浆水镇依托抗大精神等红色资源,积极探索乡村振兴发展新路,村容村貌、村民生活和乡村治理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就。实践团实地考察了浆水镇是如何在红色精神滋养下,一代又一代接续奋斗,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红色加绿色”的新农村建设道路。全体团员也必将在社会实践这一门人生大课、时代大课中更加坚定理想信念,继承优秀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和斗争精神,更好地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