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保卫国家主权、反抗帝国主义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正义的战争。为赓续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培养当代青年的爱国主义信念,长安大学赴辽宁“东北振兴谋发展,交通强国创新篇”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丹东,回顾抗美援朝的胜利之路。
大桥虽已断·情谊永留存位于辽宁省丹东市的鸭绿江断桥始建于1909年,并于1950年遭美军轰炸。时过境迁,现如今这座桥已成为见证抗美援朝沧桑历史的遗物。7月26日上午,实践队成员来到鸭绿江断桥参观。行走于断桥上,在两侧可见有关其历史渊源的介绍。队员们在参观过程中了解到,此桥最初由日本于1905年在朝鲜新义州一侧率先开工,并采取边施工边与清政府交涉的方法,迫使清政府同意建桥。
新中国成立之初,朝鲜爆发内战。美军趁机派兵入侵朝鲜,并将战场蔓延至鸭绿江边,中国的国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1950年10月19日,彭德怀总司令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支援朝鲜,抵御美帝国主义的入侵,抗美援朝战争就此拉开序幕。了解到鸭绿江断桥的过去,实践队员们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抗日战争时期与建国初期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知。同时,该桥断裂的原因也更易阐释。美军为持续扩大入侵范围,阻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支援前线,派遣轰炸机对大桥进行毁灭性打击,朝方一侧三座桥墩被炸塌,中方一侧四孔残桥留存至今。
实践队员在断桥尽头合影
硝烟已尽,断桥犹存。回顾这段历史,实践队员纷纷表示,鸭绿江断桥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崛起、国家强盛的见证,也是中朝友谊的象征。70年后的今天虽已没有战争,但中国人民志愿军保家卫国、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仍然是和平年代永恒的精神财富。
寻桥梁之变·做栋梁之才
鸭绿江断桥除了悠久的历史,还具有独特的结构与功能。实践队员结合道路桥梁相关知识,发现鸭绿江断桥具有平行旋转式开闭梁结构。相比较近代桥梁中较为常见的提拉式开闭梁结构,平行旋转式在应对大型船舶过江的情形时更具优势。实践队员来到大桥旋转操纵平台,了解大桥旋转的整个过程以及联动齿轮的工作原理。这座桥在百余年前由日本建成,便拥有巧妙的设计,而当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受侵略,根源在落后。队员们意识到这个道理,更加坚定了在新时代交通强国道路上前行的决心。
实践队在探讨大桥的开闭梁结构
时光荏苒,今非昔比。随着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当今中国的桥梁建造技术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探寻历史岁月中的桥梁之变,实践队成员离开鸭绿江断桥之后,来到中朝新鸭绿江大桥参观。新鸭绿江大桥中方一侧位于丹东市浪头新区,完全由中国设计并建造。大桥全长约20公里,宽约33米,为双向四车道公路斜拉桥。实践队员发现,新鸭绿江大桥不论是在规模、体量,还是通行能力,都体现出中国桥梁人先进的建造理念。相信在未来,大桥将成为联系中朝友谊、促进双边贸易的又一条纽带。
忆中朝友谊·谱时代新篇7月26日下午,实践队来到抗美援朝纪念馆参观学习。通过对两座不同时代的大桥的调研,实践队员们认为中朝友谊之牢固,来源于两国人民结下的深厚情谊,以及志愿军在战争中彰显的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来到纪念馆内,实践队员了解志愿军在战争前线所使用的武器、被服、粮草等物资。为躲避美军的空中轰炸,战士们被迫将生活居所搬入洞穴,在艰苦的生存条件下保家卫国。队员们走进英烈纪念馆,重温了黄继光烈士的英勇事迹。抗美援朝战争中,上甘岭战役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扭转战局,赢得胜利的重要战役之一。黄继光烈士在上甘岭战役期间,用胸膛堵住敌人地堡的射击口壮烈牺牲,为志愿军夺取高地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实践队学习抗美援朝史实
参观结束,实践队遇到一位曾参与抗美援朝战争的老兵。据老人介绍,他叫韩永祥,在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期间任电话员一职,此行携带了一些当年的物件来到丹东,为了与老战友共忆往昔峥嵘岁月。队员们在与韩永祥同志的交流中了解到,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战争期间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敌;双方互相帮助,才赢得了最终的胜利。他们都是应当受到尊敬的“最可爱的人”。
韩永祥同志向实践队介绍老物件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字仪式在板门店举行,志愿军取得抗美援朝战争最终胜利。2023年,实践队于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前夕来访丹东,通过学习历史的方式来传承精神、立志成才。队员们对于今日所见所闻感触颇深: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战争年代意味着不为困难、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在新时代则意味着发挥栋梁才干、立志学以报国的家国情怀。习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把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同弘扬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重温了抗美援朝战役,实践队将在行动中弘扬伟大精神,续写当代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