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捕存,乡音不逝
时间:2023-03-20 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国家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事业愈加重视,并由此孕育出一系列保护人类珍贵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的一个分支,与方言和民谣等文化产品联系密切。当今,口头文化巧妙利用与方言和民谣的契合点,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沃土,而方言和民谣则成为了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载体与媒介。
然而,伴随时代的快速发展,口头文化却因其即时性、地域性等特点呈现出丰富却零散的局面,面临着传承断代、文化差异性流失、传承人才队伍零落和传播渠道阻滞等一系列问题。
项目针对新时代国家高速发展下口头文化传承断代、文化差异性流失等问题,聚焦于方言和民谣等方面,通过媒体融合视阈下“收集、梳理、再造”三位一体的口头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探索口头文化保护的新方向、新途径、新目标:提高社会对于口头文化传承的关注度,将保护文化多样性、传承口头文化与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回应社会需求相结合。
为解决口头文化流失日益严重的问题,项目负责成员在山东、湖南、广东等地的乡村和旧城区采访了包括儿童和老人两个群体的“两端”人群,收集了濒危的口头文化资源以及弘扬地方文化的多元化口头文化纪录品,进而梳理并挖掘了其中具有积极正面导向的优秀传统文化,并按照民俗和方言的分类进行了主题式整合。同时,团队成员致力于打造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和短视频平台三方联动的文化传播平台,采用文字和现代化短视频、短音频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口头文化的再创造和再宣传,制作出富有生命力的口头文化传承纪录产品,建设闭环的新型文化传播模式。
未来,项目成员计划在收集和传承宣传濒危口头文化资源的基础上,对其以更加鲜活且富有趣味的方式进行二次加工,不再局限于口头文化的完全接纳与吸收,而是在保留相对正宗的特色文化要素的前提下以成员所学习的文学专业知识为辅助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同时,以项目本身具有的志愿服务性质服务乡村学校,实现造血式人才建设,通过志愿服务活动的方式向老人收集濒危口头文化,并在文化加工的基础上对儿童进行口头文化的传承和宣传,立足于两部分人群在口头文化传承中“生产”与“再造”的重要位置,实现社会关照。此外,该过程也将构建社会对于口头文化的重视和自信,助力国家文化强国的发展目标,服务教育强国与乡村振兴的国家战略,切实回应社会精神文化需求和保护珍贵口头文化的人民愿景。
作者:社会实践网 来源:社会实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