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项关于当代青年“躺平文化”的实证研究圆满完成。该研究运用分层随机抽样、深度访谈以及网络数据爬取等科学方法,对“躺平文化”的生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展开了系统剖析。研究范围覆盖全国七大行政区,回收有效问卷 1079 份,并结合 18 例深度访谈案例,深入探究了经济压力、心理状态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对青年行为的交互作用。
经济压力成“躺平”主因。研究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压力对青年“躺平文化”态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回归系数高达 0.31。超过 65% 的受访者指出,薪资水平难以匹配生活成本,是他们选择“躺平”的直接因素。例如,一位来自咸阳的 34 岁私企员工表示:“月薪仅够支付房租和维持基本生活,升职加薪毫无希望,实在没有继续努力的动力。” 进一步数据表明,受房价压力影响,一线城市青年选择“躺平”的比例相较于三线城市高出 23%,这清晰地凸显出区域经济差异对青年心态的重大影响。
心理焦虑与价值观冲突制约“躺平”。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研究提取出经济驱动和心理动因两大核心维度,分别解释了 54% 和 32% 的方差。心理与个体特征(PS)对“躺平文化”态度呈显著负相关,系数为 -0.32,这表明焦虑感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部分青年的“躺平”倾向。有受访者透露:“虽然对‘996’工作模式十分反感,但由于家庭期望和同辈竞争的压力,不敢真正选择‘躺平’。” 另外,网络舆论的标签化传播使得青年的矛盾心理加剧,21% 的受访者承认存在“假躺平”行为,以此来规避社交压力。
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基于上述研究结论,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一是提供经济保障,推行 “青年安居计划”,在房价过高的地区试点租金补贴以及共有产权住房政策。二是进行心理干预,将心理健康筛查纳入企业年度体检项目,建立常态化的职场心理咨询机制。三是增强教育适配,在中学阶段增设职业规划课程,加强技能教育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四是进行舆论治理,规范自媒体对 “躺平” 议题的讨论,防止极端化叙事误导青年的选择。
研究特别指出,“躺平文化” 本质上是社会转型期青年对资源分配和价值体系的一种反馈,应当通过制度优化而非道德批判来实现对青年的良性引导。目前,该研究的数据已实现开放共享,为政策制定者和社会机构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