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探非遗之韵,传民族之魂

时间:2023-07-20 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为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宣传工作,2023年7月16日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三下乡队员来到西安市长安区的王莽街道小峪口村开展实地走访调研活动。
据调研得知,自从2019年非遗产业引进村子后,村民会在农闲时候学习泥叫叫、脸谱等非遗产品的制作。随着体验非遗文化的游客增加,带动了村民农产品的出售,例如:土鸡、猕猴桃、仙桃等,因此村民不用去很远的集市去卖,在自己门口就能出售,这不仅给村民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进了村里的经济发展。同时村民们依托文旅产业,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激发了年轻人返乡创业的热情。文旅产业开发后,在政府的扶持下,村里的道路进行重修,交通更加便利,每家门口也都建了小花园,绿化面积增加,生活环境变好,人们的心情也变得更好。
其中非遗鱼化“泥叫叫”,是一种彩色的低温陶玩具哨子,兼有音响和观赏双重属性。小峪口村的非遗来自全国各地,在这里生根发芽找到了家。非遗文化是来自农耕文明的一个文化精髓,我们要找到我们的根,村落是最好的生存土壤,小峪口村有天生的自然环境,和朴实的人文风情,非遗传承人们来到这里,租下院子把它改造好,形成最舒服的工作室,或者叫空间,让大家在这里能沉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根据队员走访调研得知,2020年初,“非遗乡集”的发起人杨帆老师与小峪口村村委会签订合同,以每年8000元的价格租下一处废弃宅院,租期为20年。在他的带动、吸引下,先后又有一批非遗传承人入驻小峪口村,成了村里的新村民。队员们采访王莽街道小峪口村“非遗乡集”负责人张二时,他提到:“我们想要形成一个非遗集群,大家在一块,以一种体验式的传承,既有流量,又有增量,在这搞好自己的传承,这样才能把非遗搞得更加接地气,有长效的发展”。杨帆老师作为景观设计师参与小峪口村改造设计。他始终认为,必须在乡村改造中注入文化元素,而产生于乡村的非遗是乡村文化最合适的体现。离开传统村落,非遗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杨帆老师一直在为鱼化泥叫叫寻找“容身之处”,小峪口村也在寻找能够承载乡村精神内核的文化载体,两者一拍即合。杨帆老师决定将鱼化泥叫叫“搬”到小峪口村,他从一个设计者变成参与者和主体。
这处废弃宅院所有的改造想法均出自杨帆老师。保留原来的红砖墙,换上新的木椽和青瓦。整个院落呈开放式,出门遇山、推窗即林。空间没有束缚,反而依靠灵动的构造获得自由。文化随人的迁徙而产生变化。相传,鱼化泥叫叫是外地人为躲避战乱,逃到鱼化寨并将技艺带至此地。如今,在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的影响下,非遗传承人将非遗文化带到了小峪口村,小峪口村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优势以及小而精的村落形态,成为“非遗乡集”实践地打造的基础优势,村落闲置的宅基地成为非遗工坊的最佳研习场所。非遗项目的植入为基地嵌入核心内容,形成“非遗乡集”集散场所。
同时负责人也说到“我们要做的并不是将村民搬迁,更多的是新村民与原村民之间的相融。在本质上,村子在改造过程中需要文化载体,非遗在保护中需要村子和村民作为土壤。原村民的生活也因为我们的到来发生变化。”
“非遗乡集”是集非遗传承、文化体验、研学授教为一体的综合式文化聚群存在,是“非遗+扶贫”“非遗+研学”“非遗+旅游”的乡村沉浸式非遗实践基地,是美丽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新高地,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家园。”越来越多的非遗艺人将非遗项目“搬”过来,“非遗乡集”初具规模。当新的探索及有效的模式形成之后,在保证传承“非遗”的前提下,让非遗真正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形成独特且可推广的“非遗乡集”品牌,成为城市生活体验地和生活打卡地。小峪口村“非遗乡集”相关研学、艺术交流等活动正在进行。非遗艺人聚集使艺术观点碰撞、艺术火花迸发。
未来“非遗乡集”将吸引有规模、有特色的运营团队,构建“非遗乡集+体验式民宿+村落集体经济服务”的运营模式,推出服务于游客、体验者的休闲旅游基地,打造有景可看、有艺可研的新型旅游业态。这种形式盘活了农村闲置空院,壮大了集体经济。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打造村庄的人居环境,为游客做好相关配套服务产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
眼下,国家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未来的乡村不仅环境美,人文朴实,文化也要很深厚。如今的小峪口村,已经引进了鱼化泥叫叫、关中土织布、关中秦腔脸谱、广陵派古琴等8个非遗项目,也打造起了一批特色民宿,给予当地乡村振兴一股强劲的推力。像我们这些非遗传承人沉下来,让村里文化在不断增长。我们希望鼓励一帮有情怀和有想法的人,回归到村落里面,根治村落,让乡村振兴战略更加有深度。
总结
非遗创新与转化的核心是传承中华民族的思想理念以及文化精神,从而更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华文明持续发扬光大。
因此,无论如何创新,都要俯下身、静下心,一方面 研究非遗内在的文化内涵,回归传统、深入生活;另一方面 与时俱进、开阔视野,在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新发展, 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光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作者:马剑君 来源:三下乡队伍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