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丨踏访许家山,领悟石中情

时间:2023-08-04 关注:

 结合学院特色,本次浙江大学文学院“乡村里的文化中国”暑期社会实践团以“行走壮美中国,聚焦广袤乡村,探问文化故事,赋能乡村振兴”为宗旨,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文化振兴案例,实地调研,感受乡土中国的独特魅力;以一县一市的“三农”发展新局面为背景,从田间地头到农民心头,反映乡村文化发展、乡民精神风貌以及乡村综合治理的点点滴滴。
本项目将以四个小分队(浙江省内、西南线、北方线、川渝线)的形式开展,每个小分队沿着一条路线,选取标志性地点,赴当地乡村、开展为期10天左右的社会实践。

“古宅古墙古径斜,古祠古庙守人家”,有“石头村”之称的许家山在宁海颇负盛名,它以“石文化”为主旨,融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民俗文化体验为一体,是浙东沿海山地石屋建筑群落的典范,获“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3A级旅游景区”“全国100个最美古村落”之称。浙江大学文学院“乡村里的文化中国”社会实践团浙江线小分队于7月9日至7月11日踏访许家山村,感悟石头王国中的人文情怀。

与石相伴,石屋古村
7月10日,在戴伸一书记的带领下,“乡村里的文化中国”浙江线小分队参观了许家山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漫山遍野的铜板石,这些铜板石早在侏罗纪时期便已形成,因为石头外表呈黄铜色、内里呈青铜色,两者敲之有金属的当当铜声,便喻之为铜;因为石头的形状呈扁形板状,石头的质地又很坚实,便称其为板。
几百年来,许家山村所建房屋都是应用铜板石块来砌墙,全村逐渐形成石屋、石巷、石路、石井的风貌,到处都是古朴沧桑的石头形影,石头成了许家山村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造屋用石块多了,如今许家山村边留下了一口在此采石后形成的水塘,在池塘口边还立着一块1951年建的石碑,碑上刻着“利民池”三个大字。

许家山村民与铜板石有着深深的羁绊,他们以铜板石遮风避雨,以铜板石铺就四通八达的道路,以石压岁保佑五谷丰登、丰衣足食,认为与石共处可以延年益寿、增补元气。2010年始,许家山举办了六届石头文化节,创办了许家山石文化展示馆。有诗描述许家山石头村:“远古山岗石为名,石屋石桌石板凳。依地造化原生态,自然风貌自然村。”
在戴书记的带领下,我们还参观了许家山村在建的徐霞客生活体验馆、古老的叶氏宗祠与历史悠久的古戏台。在四贤广场,戴书记向我们讲述了叶、张、胡、王四大家族的历史故事。据叶氏族谱记载,许家山村始建于南宋末年,右丞相叶梦鼎一族叶大卿父子避乱至此,后来又增加了其他三姓,“海东鶄张御史”张纯诚、“两袖清风,一副冰骨”的胡献来、“江南书布袋”王俊华与叶梦鼎一并尊为“许家山四贤”,四贤广场由此得名。

石话“式”说,民俗风情
“叠翠层峦山径斜,炊烟起处有人家”
,许家山村的民俗风情也有着自己的特色。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村民嫁女酒宴的主菜——“农嫁十二碗”,这十二道菜都有着特别的寓意。一道紫衣花生预示着紫气东来,一道山黄草鸡喻指称心如意,还有菜干洋芋(金玉满堂)、石磨豆腐(时来运转)、石锅猪肉(红红火火)、山地羊肉(三阳开泰)、野生山笋(出人头地)、番薯面条(健康长寿)、山粉馏羹(和和气气)、阿婆薄饼(慈孝感恩)等等。
戴书记还带我们品尝了许家山的特色麦饼和黄精茶,抗倭年间,麦饼因其易携带、保质期长、能量高的特性而深受戚家军喜爱,改良后的麦饼有甜咸两种口味,深受当地村民和游客的欢迎。

石屋深处,走访村民
7月11日,小分队的成员对许家山村民开展了深入的走访调研。小分队就许家山村的石屋古村、特色美食、历史流传、乡村治理等方面采访了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村民,在实地走访中,小分队的成员更加了解了许家山村的特色文化,也对村民的文化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浙江大学文学院“乡村里的文化中国”社会实践团浙江线小分队在许家山村的社会实践收获颇丰。“风袖翩翩拂野花,古村磊磊石为家。蛩歌如梦静如画,土洒飘香醉晚霞。”从书记全方位多层次的介绍、实地参观考察到走访村民、探寻文化生活,小分队深入了解了许家山村的文化及乡村文化建设,感受到了乡土中国的独特魅力。
 

作者:浙江大学文学院“乡村里的文化中国”社会实践团浙江线小分队 来源:浙江大学文学院“乡村里的文化中国”社会实践团浙江线小分队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