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讲好非遗故事,传承传统文化——长三角文创企业创新力调研

时间:2023-08-09 关注:
石贤,侗族服饰非遗传承人,贵州省政协委员,同时也是南京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创新创业兼职导师。她走出大山求学,又回到大山创业,在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道路上,这名 90 后侗族女孩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步一步地“绣”出乡村振兴新希望。为了构建在人工智能时代下文化创意企业创新力的评估体系,7月25日,南京财经大学营销与物流管理学院“深藏blue队”来到南京市老门东步行街的“从黔故事”进行调研。
 
 
 
图为此次调研地点——从黔故事 黔货出山 南京店 魏宇 摄 
下午三时许,团队成员跨进了具有浓厚侗族鼓楼建筑特色的店门。店内空间很大,四处陈列着经过特殊染色工艺的服饰和手工艺品。团队成员在店员的指导下体验了本店特色贵州非遗手工艺——扎染。扎染,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是指织物在染色时部分结扎起来使之不能着色的一种染色方法。经过设计、扎结和染色等步骤,团队成员制作了独一无二的手工艺品,在收获成就感的同时,也增进了对这项非遗文化的了解。
非遗推广有技巧
团队成员对店主石贤女士进行了采访,“传统的少数民族服饰只能应用在我们少数民族人群身上,大多数消费者用不了,用不了就没法推广,要想让它走入大众就必须将其运用到人们的生活中去。要让非遗走入生活,就必须要创新,比如将它融入到服装服饰之中。” 由此,石贤想到了以创新设计绣品以及推广销售等方式来促进非遗传承和扶贫推进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她十分重视创新,通过了解得知,企业中从事创意工作的人员约占30%。
非遗传承要与商业结合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讲好非遗故事也并不容易,石贤在创业初期也遇到过不少困难。“一开始大家不熟悉这个东西,没有一种商品意识,说我要把它卖出去,或者是通过对一些产品的创新、简化,从而推广到大众。人们没有这种商业意识,非遗文化就形成不了商品,因此我们用一些案例现身说法,包括到外面去开展会、组织一些活动,带领绣娘让她们真真切切地见到,她们绣的哪怕一个小小的手工作品都能够变成产品。同时在展会推广以及销售过程中,她们意识到自己掌握的技能是可以赚钱的。久而久之,一传十,十传百,更多的绣娘对这个事情有了信心,她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双手也能赚取不错的收入,会产生一种商业意识。”石贤通过线下门店切入市场对接当地资源,形成经济动力融入当地产业链,在解决销售问题的同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绣娘加入团队。
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的保护。石贤的企业现在已有两百多项产品版权,每年都会有新产品的研发和上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会借助一些平台,如贵州省的版权局就对此提供了指导和政策支持。“从黔故事”是其公司注册的一个原创品牌,也注册了知识产权商标,同时技术专利也在申请中。
与人工智能技术巧妙结合
在当前人工智能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石贤认为文创企业将会有更光明的未来。“传统手艺不管是对机械还是对于人工智能来说,都是无法取代的东西,它是拥有创造力和创新力的。我更想见到的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辅助非遗,辅助传统手艺进行更好地发展,提高传播和生产效率。”目前,石贤的企业已经开始运用人工智能进行传播和销售,她们公司推出的数字非遗——将传承人的形象做成AI机器人,通过直播的形式在网上进行宣传便是将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紧密结合的体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愈发重视文化的振兴。石贤对民族文化行业的前景十分看好,“要实现文化振兴就需要人才的加入,并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去创新,创新之后这个产业才能够有新的活力,从而激发乡村的活力,所以其实我们做的也是乡村振兴中的一环。”
 
 
 
图为团队成员与石贤女士合影留念 魏宇 摄
通过本次调研,团队深刻了解到,石贤以自己为例,为当代文化创意企业的发展树立了一个标杆,引领更多像石贤这样的青年人才投入创新发展中,借助时代潮流的推动力,讲好非遗故事,传承传统文化。
 
作者:南京财经大学 韩晨露 来源:社会实践网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