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老字号的独特魅力:寻访泸州红桥猪儿粑传承百年的味蕾记忆与文化精髓

时间:2024-07-26 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记忆载体与民族精神的鲜活体现,是璀璨夺目的人类文明宝藏,它在历史的长卷中留下了深刻而鲜明的印记。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2024年7月25日上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助理团“传承华夏,非遗留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队员踏上探寻非遗传承足迹的旅程,走进四川泸州的“红桥猪儿粑”精品店,致力于在坚守传统精髓的同时,寻访泸州红桥猪儿粑传承百年的味蕾记忆与文化精髓。实践队员通过参观红桥猪儿粑的制作过程与对话制作师傅,全面了解了猪儿粑制作的完整流程,并且深刻领会了这道美食背后所承载的悠久历史。
       实践队员首先跟着红桥猪儿粑制作技艺传承师傅参观店面。师傅详尽地向实践队员们讲解道:猪儿粑的制作始于精选上乘的糯米与猪肉,这两者均需历经严格的筛选与细致的处理。糯米煮熟后,采用传统石磨细细研磨成糯米粉,确保细腻无渣。随后将猪肉切丁并秘制腌制一段时间,最后再将糯米粉与猪肉丁混合揉捏,塑成圆润猪儿粑,大火蒸制至熟。整个制作过程既严谨又精细,无不彰显出制作师傅对这门手艺的极致追求与匠心独运。
      “您认为猪儿粑相较于其他泸州小吃,究竟特殊在哪里呢?是它的制作工艺上有什么独到之处,还是口感、风味上别具一格,让人一尝难忘?”实践队员们在参观的同时不由发问。
     “猪儿粑最为特殊的啊,就是这个米了。米好,味道才好。”师傅侃侃而谈。通过师傅的话,队员们得知,制作猪儿粑的米需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方能确保其软糯的口感。眼下正值炎炎夏日,为了制作当季的猪儿粑,所选的小米与酒米均需共同浸泡3至5天。而到了冬季,这一浸泡过程则至少需要延长至一周的时间,以确保米质达到最佳的软糯状态。

图为浸泡中的米。王雪 供图
       参观完后,制作师傅又向团队成员们展示了猪儿粑的成品,一个个白玉软糯,形似小巧的猪儿,经过巧妙的揉捏与塑形,展现出圆润而细腻的质感。

图为刚蒸好的红桥猪儿粑。王雪 供图
       “在泸州当地,红桥猪儿粑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文化地位呢?”这是队员们向师傅发出的第二个疑问。
        师傅满怀感慨地说:“红桥猪儿粑的历史,那可算得上是源远流长了。”它的起源可追溯至数百年前,并且深深植根于“湖广填四川”的宏大移民历史之中。在泸州,红桥猪儿粑承载着当地人的记忆与情感,与各类节庆、祭祀仪式以及生日等场合紧密相连,成为了泸州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猪儿粑的制作过程需要精细的技巧和耐心。从选材、磨浆、调味、捏形到蒸煮,每一步都需要制作者精心操作。也正是这种对细节的追求,体现了匠人精神的传承与发扬。如今,它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泸州对外展示其独特文化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同时,师傅向实践队员们描绘了红桥猪儿粑的蓬勃发展态势。乘着互联网的浪潮,红桥猪儿粑成功开辟了线上销售渠道,不仅拓宽了市场边界,还持续不断地推陈出新。作为红桥猪儿粑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者,制作师傅们致力于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不仅在口味上精心调配出豆沙、芝麻、肉馅等多种风味,更在造型上大胆尝试,塑造了小猪、花朵、南瓜等丰富多彩的形态。这些匠心独运的产品通过网络的广阔平台,远销至全国各地,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与赞誉。

图为实践队员采访猪儿粑非遗技艺传承师傅。王雪 供图
        红桥猪儿粑,这一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华老字号美食,历经岁月的洗礼,不仅稳稳扎根于泸州这片肥沃的土地上,更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软糯可口的口感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泸州地区炙手可热的特色小吃之一。其名声远扬,不仅仅局限于巴蜀之地,而是跨越千山万水,传递到了更广阔的地域——从繁华喧嚣的北京城,到摩登时尚的上海滩,再到经济繁荣的广东珠三角。红桥猪儿粑凭其柔软的味蕾感受,赢得了各地食客们的青睐与好评。未来,相信红桥猪儿耙也会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展现其独特魅力,为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贡献力量。
 
作者:张思怡 来源:社会实践网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