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要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处理好中华传统文化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
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
2024 年,“融贯中外”社会实践服务队
深入走访陕西多个地区开展非遗传承实践调研活动。
借助科技手段焕新传统非遗文化,
让非遗传承成为文化自信的有力支撑。
让我们走进他们的旅程,
领略非遗传承调研途中西理青年的风采风貌。
党的二十大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重要思想,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与娱乐价值,并对其进行数字化、娱乐化改造,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能力,实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果最大化。
基于这一重要指示,西安理工大学“融贯中外”社会实践队以“非遗”传播为切入口,发挥新时代青年的独特视角,探寻提升“一带一路”起点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的对策,助推中华文化超越时空局限“走出去”,以期构建出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互融共生的璀璨图景。
调研前夕,为验证技术的可靠性,确保实地调研的顺利进行,实践团队阅读参考文献及“非遗”文化传播的相关政策100余篇,并重点学习了《习近平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和价值意蕴》等重要论述和指示精神。不仅如此,还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创新实践活动。在李言教授、杨媛教授和刘青教授等多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实践队员们运用CorelDRAW 绘图软件、激光切割机等现代技术及工艺完成皮影绘制、切割、上色等流程,将传统皮影艺术与机械臂相结合,用科技手段"焕"新传统非遗文化,让古老艺术能在新时代中唤醒属于自己的新生。
在非遗文化交流活动中,学院特别聘请了四位陕西省非遗大师——张双敏、杨帆、左其诚、赵琳静担任国际工学院及机仪学院的校外美育导师与传统文化艺术顾问。会议上国际工学院书记、院长杨媛教授强调了非遗文化在塑造民族精神与增强文化自信方面的重要性。她指出,学院致力于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通过聘任非遗传承人为校外美育导师,为学生搭建起深入研究非遗文化的桥梁。本次活动旨在深化学生对非遗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同时探索非遗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新路径,推动其跨文化传播与产业化发展。
在琳琅志传统工艺研习工作室,金银细作传承人赵琳静不仅介绍了技艺细节,还展示了亲手制作的“花舞大唐首饰套件”,强调了非遗技艺中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同时,西安易俗社国家一级演员温军海对秦腔、脸谱等非遗文化的讲解,也加深了实践队员对传统艺术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非遗文化走出去的决心。
在宝鸡市千阳县,实践队深入了解了西秦刺绣的现状,在省级传承人李惠莲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图案设计、丝线选择与针法运用,深刻感受到西秦刺绣的匠心独运。他们认识到,年轻一代的专业知识将在西秦刺绣乃至整个非遗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关键作用。
不仅如此,实践队还调研了渭南华阴,拜访了华阴市文化馆馆长王妮、华阴老腔国家级传承人张喜民爷爷、华阴迷胡剧团团长杨鹏程;随后前往延安市,我们见到了文旅局刁斌科长、安塞区文旅局高塞东老师以及延川剪纸省级传承人刘洁琼,向他们请教了关于非遗的专业知识,在那里,我们收获颇丰。
“多彩非遗进社区”活动是本次实践最大的亮点。活动展示了陕西非遗马勺脸谱,孩子们在队员们的指导下绘制个性脸谱,体验非遗与创意融合。随后,利用机械臂技术呈现《左宗棠抬棺入疆收伊犁》、《西游记》、《小猪佩奇》等皮影戏,结合现代科技与传统艺术,并选择了更加新鲜的皮影内容,让皮影不止停留在古老的历史中,而是随着时代焕发新生。实践队历时7天准备,从运用绘图软件与激光切割机制作皮影,到实现机械操控,才能够使经典故事生动再现。此次活动不仅促进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也展现了青年学子的责任感与创新能力,从而鼓励更多人参与非遗保护,让非遗文化薪火相传。
在时光的浩瀚星河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恒星般闪耀,承载着历史的深邃,引领着未来的憧憬。"融贯中外"社会实践队的征程,正是文化与科技交融共生的生动诠释。我们深信,青年才俊的矢志追求,将驱动非遗文化在科技赋能下,于新时代熠熠生辉,构筑起连结往昔与明日的坚固纽带,谱写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交相辉映的华章。
非遗传承人的足迹不仅留存在传统舞台
更要延伸至异国他乡、世界角落
通过参观,我们深度领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通过走访,我们用心倾听非遗传承背后的动人故事
通过观察,我们敏锐捕捉非遗发展面临的挑战机遇
通过记录,我们精心保存非遗传承的珍贵瞬间
心有所感,意有所悟
让非遗于故土之上生生不息,
于跨文化传播中绽放绚烂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