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浩渺华夏大地,品百年门之底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但却如水之于游鱼、蓝天之于飞鸟般重要。一个国家如果在文化上贫瘠、落后,定是要受他国轻视小看的。优秀传统文化更是文化之根,是文化生长发展的土壤,更是一个国家的“门”面。为此,由曲阜师范大学翻译学院的15名学子组成的“译代百路门”实践队走访各地,探寻中华大地上的民间“门”遗珠。
全新面貌,潜心探索这是我升上大学二年级以来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心里少了几份无措与小心,但也多了几分顾虑与担忧。队伍仅由大一与大二学生组成,作为师姐,我很担心自己是否能给大一的同学们起好榜样作用,也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能为实践队带来帮助。但在开始社会实践活动之前,任务开始前召开的线上小组会议上,成员们一起明确了实践主题、实践目的并各自分工,队长贴心的制定好了时间表,之后的任务也有条不紊的进行,这给我心里似是扎了一根定海神针,也逐渐去享受实践过程。
放假前,我们做了一些知识储备和素材积累。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门是居住的室内与外界的出入口,门又被称为“门面”“门脸”,说明了人们对于门的关注和看重,它还具有防卫的作用,一种安全设施。掩上门,外人无法窥视室内;插上门,则能控制出入,保障居所的安全。学校里刚好有祖国各省市的同学,这也方便了我们开展采访。采访对象遍及多个不同省市,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也让我学到许多,在他们的口中,我看到了不同地区完全不一样的门,感受到了各地不同的门文化,也发现其实许多本地人都并不清楚自己家乡当地的门文化,甚至完全不知道,这让我感受到“门文化”的普及任重而道远。图为街采场景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汪以琳 供图
民俗魅力,熏陶内心放假后,我具体去了解了中国建筑门,深入认识到了许多。在此之前,我只知道门的作用是界定空间。门内外空间清晰明了,但是我不知道中国的门可以分属两大系统,一是划分区域的门,是作为建筑物自身的一个组成部分。多以单体建筑的形式出现,如城门、台门、屋宇式大门、门楼、垂花门、牌坊门等。二是建筑自身的门是建筑的一个构件,如实榻门、棋盘门、屏门、隔扇门等。并且门的建筑造型和数量都会关系到尊卑等级,门在中国古代社会还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甚至门上的装饰,直接关系到建筑的等级。
欣赏过一个个中国古代门建筑的照片影像,着实感觉自己的灵魂被深深熏陶,可以感受到那一张张图片展示的不仅仅只是一扇门,更承载着工匠代代相传的心血,更是蕴含着地方文脉的艺术品。也对我带来了不小的改变,我认为不仅是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哪怕在平常日子里,不时的去寻找各地的门去欣赏并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故事,这对大学生的内心也是一种熏陶,在繁忙的学业中,也可以寻觅到一方心灵净土。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常言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虽身在浙江,但心中仍怀揣着想一睹中国各类古门之真容的盼望。门,是家的一部分,是家的审美和体面。门,或有芝兰入座,或是聚散离合,迎来送往,皆是人生。让人们也领悟到它其中的奥妙和魅力,愿意并且乐意去传承、去发扬。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中国的门文化可以走出中国,以自豪独特的姿态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彰显中国的文化自信。(通讯员:汪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