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作为我国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包括了口述传统和表现形式,还有各种独特的手工艺品。
模戳印花就是其中一种具有浓厚地方文化特色的技艺。它在2006年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模戳印花,也被称作“木模彩色印花”,因其形状类似图章,人们也习惯称之为“章型印花”。这种技艺受到活字印刷的启发,将纹样雕刻在坚硬的核桃木或梨木上,蘸取染料在布料上自由组合印制出所需的图案。模戳印花的花纹主要来源于新疆当地的特色植物或图案,形式多样,色彩丰富。
然而,随着现代化生产方式和技术的普及,这种传统手工艺品逐渐失去了市场,传承人也日益减少;传统的图案设计与纹样与现代审美存在一定的差异,传播途径的单一性也使得模戳印花技艺难以提高知名度。因此,保护和传承模戳印花手工艺,首要任务便是克服这些困境,同时探索非遗文化创新传承的新途径。
模戳印花设计品展示
在2024年的暑期,我有幸参与了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的“艺戳定茵,绣染风华”调研实践团,深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莎车县,探索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模戳印花”技艺与当地旅游经济的创新融合之路。
这是我第一次参与到一项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中,在实践小组会上,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本次实践的背景文化以及基本情况,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经济相结合,用经济带动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让非遗为经济增添浓厚的文化底色,实现持续发展,达到“1+1>2”的效果……听完这些,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模戳印花”也产生了一种独特的感情。这种感情促使我更加重视本次三下乡实践,希望能够为模戳印花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团队成员于非遗博览园合影
到达莎车县后,我们马上将前期的实践计划根据当地情况进行了调整,按照调研、设计和宣传三个步骤,分配好每一天的任务。
在调研阶段,我需要和团队成员一起,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参与观察等多种方式,详细了解模戳印花在当地生产、销售的情况,以及居民对这项技艺的知晓度和产品接受度。调查问卷的制作是我在这次三下乡当中遇见的第一个挑战。每当我遇见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时,都会下意识退缩,没有勇气去面对和克服。当得知需要负责完成调查问卷时,我十分害怕会搞砸,害怕会因为能力不足拖团队的后腿。但箭在弦上,我不得不硬着头皮去完成任务。在大家的分工合作下,我们逐步完成了搜集资料、设计不同板块的问题、制作问卷等步骤,很快便将调查问卷完美完成,并且获得了队长的认可。这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自己一直在预设困难,其实许多困难只是表面上令人生畏,实际上,当跨出了第一步,困难就已经被打败了。
我们还分组随机采访了当地不同民族和不同年龄段的居民以及外来游客对非遗“模戳印花”的了解程度和产品认知度,收集大家对手工艺品或文创产品设计的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些方式,我们深入了解到模戳印花在当地的发展状况,共收到了有效调查问卷6000余份,掌握了真实可信的数据。
调研实践团成员采访游客
最终的调研结果显示,尽管模戳印花技艺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但由于现代化生产方式的冲击,传统手工艺面临着一定的传承困境。然而,随着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并学习这项技艺,一些创新型的产品也逐渐受到市场的青睐。因此,非遗技艺依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我们去挖掘,非遗的未来还有很多种可能性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在宣传推广的过程中,我们精心准备了大量的模戳设计作品,并且在当地进行展示宣传。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模戳,我们特意前往莎车县,在那里为当地的一百多名中小学生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美育小课堂活动,带领着当地的维吾尔族孩子们亲身体验制作模戳印花。面对这样一堂意义非凡的课,我们也十分紧张,在做课程准备时我们设想了许多方案和课堂设计,队长带着我们分工配合,进行课程演练,一遍一遍确认着细节,确保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我们的预期目标。
当天,我们早早来到教室,布置好课堂所需要的用具和展品。同学们对模戳印花十分好奇,认真地聆听非遗知识。在制作环节,大家跟着实践团成员尝试制作自己喜爱的印花,通过互动体验,孩子们不仅学习了传统技艺,还深刻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
团队成员带领当地学生体验模戳印花
下课后,我们采访了几名学生,一个叫阿依古丽的小女孩告诉我,她的家里保存有模戳的木戳模型和印花布,但却没有机会真正体验到制作模戳印花,也从来没有真正了解过它的历史和发展。听了她的话,我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最重要的一步便是打开知名度,让更多人了解到、体验到非遗,知晓传承非遗的重要性,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才能真正实现非遗传承。
除了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我们团队还积极致力于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建党节即将到来之际,我们还联合开展了一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我们精心策划并组织了生动的爱国主义小课堂,吸引了当地一百多名中小学生踊跃参与。课程当天,来参加的孩子们坐满了整间大会议室,他们佩戴鲜艳的红领巾,认真地聆听,积极地举手发言。在课堂上,许多孩子自告奋勇唱起红色歌曲、在我们团队队长的带领下背诵爱国主义诗歌、参与中华传统知识小竞赛。孩子们求知的眼神触动着我们,当他们不约而同合唱起《五星红旗》时,我们实践团的成员也忍不住被感动。爱国爱党是每一个中国人应该根植于内心,并时时刻刻化作实际行动,在这一刻,这间教室唱响的歌,让我们看见爱国教育的丝丝细雨,是如何滋润着稚嫩的心田。
通过几次特殊的课堂,我们看到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深感责任重大。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在课堂上,我们通过讲述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展示祖国的壮丽山河以及介绍党的光辉历程,激发孩子们的爱国热情。
调研实践团与学生们合影留念
这次的三下乡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们远赴喀什地区,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开展一系列活动,不仅要管理好自己的衣食住行,还要和队友协作,一起完成实践任务。虽然也出现许多小插曲,但好在我们最后依然一起克服了困难,顺利地在队长的带领下完成了任务。同样,在这次行程中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面对远行途中和任务中出现的许多事件我都有些不知所措,但幸好我的小伙伴们一直陪伴着我,我们一起出谋划策,一步一步走完全部的路程。
我学习到了在书本上远无法得到的知识和能力,最重要的是心态的转变。我明白了我们面对的许多困难也许只是表面上让人心生畏惧,当我们坚定信心要战胜它时,就会发现那些艰难险峰的真面目也许不过如此。这样的心态也将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帮助我更好地跨越种种困难。
同样,对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我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文化与经济的结合是非遗传承的道路之一,二者独特的作用相结合将会碰撞出更多不同寻常的火花。在今天,越来越多人投身到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事业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纵使道阻且长,也会有拨云见日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