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共青团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按照团中央关于开展大学生社区实践计划的部署要求,依托学校专业优势,常态化开展“小我融入大我”大学生社区实践活动,探索形成了“专业+项目+社区”协同匹配的特色化项目运行机制,打造出“小小科学家”“家电维修匠”“时光照相馆”“智慧伴银龄”“星空科普课堂”等一批品牌社区实践服务项目,取得了良好育人成效。截止目前,建立社区实践服务基地99个,315个班团支部参与实践立项,4000余人开展社区实践活动,社区实践工作案例获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平台转发报道。
深化校地合作共建构筑社区实践新架构
深入社区开展需求调研走访,立足学校内生资源,打造校地共建社区实践基地,形成双向协同的合作机制。建立“三线四级”的社区实践组织架构,按照“课程线-组织线-参与线”的运行机制和“学校-社区实践项目中心-学院书院-班团支部”的联动机制,有效有序保障社区实践常态化实施。按照每周对接社区需求,项目中心提供实践物资配套及课程培训,学院书院组织实践活动配备带队教师,班团支部报名参与统一管理的联动机制,确保社区实践周周有活动、次次有好评、人人有收获。在课程建设方面,着力推动西电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分层次向课程体系凝练转化,将校园文化特色深度融入社区实践。在组织实施方面,合力推进“一院一品一街道”模式建设,鼓励各学院至少对接一个街道办,定向、长期、稳定开展特色社区实践活动。在学生参与方面,进一步优化社区实践激励机制,完善五四评优和年度社会实践考核标准体系,将社区实践纳入团支部团日活动范畴,积极动员班团支部自主参与社区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参与度。同时,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明确将“两书一险”(即签署安全责任书、家长知情同意书和购置当天基础保险)设置为实践前置规定动作,为社区实践安全开展提供保障。
聚焦数智信息赋能搭建社区实践融平台
以学校共青团“数智化”改革为契机,搭建线上“社区实践对接平台”并投入使用,每周初通过平台动态更新社区实践项目看板,供全校各团支部“菜单式”自主选择报名。完善平台基本功能。逐步开发了品牌项目发布、成员报名信息采集、安全事项确认、实践过程打卡等基础功能,大大提升了社区实践组织工作效率。增设平台特色功能。设置“物资领用菜单”功能,实时动态更新并共享社区实践活动所用的物资情况,及时为社区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打通数据共享功能。与志愿服务记录平台“志愿汇”、学校“学生素质能力拓展系统”之间实现数据共享,不同平台间的数据互通联动,提升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便捷性和积极性,也为全方位多维度评价赋能学生成长发展探索到了新途径。
依托专业特色优势打造社区实践品牌链
建立一系列具有专业特色的社区实践课程,推动社区实践品牌化、特色化,切实将学校电子信息特色转化为社区实践优势。开展“时光照相馆”公益活动。结合学生科创作品“焕影一新”,将AI技术融入实践活动,运用“AI+背景优化”为照片智能匹配和优化背景,让居民足不出户,畅游世界;运用“AI+图像处理”为社区老年人修复老照片,为黑白照片添加色彩,为社区老人寻回峥嵘岁月,着色美好回忆。开展“小小科学家”系列科普活动。通过“芯”青年小课堂,为社区孩子们带来轻松易懂的集成电路、芯片相关的科普小知识;通过“网安万里行”专题活动,向社区中老年人宣传网络安全知识、普及防诈骗常识;通过“星空科普课堂”科学实验、“行星梦想课程”天文探索等系列活动,将课程专业知识和科技创新技能转化为能够让社区居民受益的言与行、事与物中。开展“家电维修匠”特色活动。通过增设社区实践专项赛道拓展学校“星火杯”科技创新竞赛外延,推动科技创新竞赛成果进社区,相关活动深受社区群众欢迎,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学以致用,在被需要和受认可中增强自身获得感。“专业+项目+社区”协同匹配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校内师生的专业能力与校外社区实际需求有效对接,让西电青年志愿者们的专业技能有了“用武之地”,彰显了学校实践育人的特色优势,增强了西电青年服务社会的意识与责任感。
未来,西电共青团将持续开展好社区实践志愿服务,依托校内外实践育人基地,深化社区实践数智赋能新范式,不断提升西电共青团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大局贡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