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沽河历史,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青年网青岛2月15日电(通讯员康佳)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根本。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决定,更是每个中华儿女的重大任务。为深入了解大沽河历史,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红鲤寻萤实践队于2月15日走进大沽河博物馆,感受沽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大沽河博物馆——位于青岛市大沽河省级生态旅游度假区内,是一座系统展示大沽河流域自然生态、水利治理、历史文明、民俗风情的综合性博物馆。大沽河博物馆坚持历史与艺术并重的理念,充分利用现代展陈艺术和手法,着力打造青岛河海文化展示平台,是大沽河流域乃至胶东地区历史文化、青岛河海文化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
历史上的大沽河是一条经常泛滥的河道,大沽河治理最早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后又经明、清、民国和新中国数十次治理。沿河人民与洪水灾害进行过无数次的抗争,多次进行了筑堤工程,大多是“因岸境土,略似形耳”,因而防洪能力较低。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沿河人民大多采用50KW发动机、推车、沙袋等工具来治理大沽河,直到建国后,大沽河才被列为省辖重点河道,此后相继进行了险工护砌、堤防灌浆、河道清障以及建滞洪区等工程,有效地约束了洪水,减轻了灾害。
大沽河位于胶东半岛西部,古称姑水、沽尤。千百年来,大沽河恩泽着广袤的良田沃野,也孕育着璀璨夺目的地域文明。遍布的史前遗迹,昭示这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出土的珍贵文物,凝聚着先民们的高超智慧;沧桑的城池遗址,伫立着可歌可泣的历史丰碑。众多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表明,大沽河既是滋养两岸人民的生命之河,亦是承载这一地区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之河。大沽河古代文明可以分为史前文明、东方都会、汉晋王侯、丝路帆影、海防要塞、天工开物、乡贤名士。当实践队走进史前文明展区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旧石器时代。其实远在旧石器时代,大沽河流域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的遗迹,距今四、五千年前,史前文明达到高峰,三里河遗址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沉积的土层中,清晰地刻画了文明走过的痕迹。旧石器时代的人们还不会制造工具,只会使用石器和木棍来采集果子、猎取野兽。
随后,实践队走进了大沽河博物馆的丝路帆影展区,详细了解了徐福东渡和义天大师入宋求法的事迹,并参观了大沽河流域的纺织工具。听讲解员说到:青岛海上丝绸之路始于秦汉,兴于隋唐,盛于宋元,明清持续繁荣。唐宋时期,位于胶州湾的板桥镇一度成为对外商贸与文化交流的北方唯一大港,真正地将青岛地区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以及更南端的东南亚地区联系起来,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汉代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大沽河流域地区亦成为皇室贵族和功臣分封的膏腴之地。最后,实践队参观了汉晋王侯展区,在那里看到了城池布景图以及不同时代制作的不同器皿。当参观完最后一个展区时,社会实践小队的活动就圆满完成了,实践队成员在大沽河博物馆收获满满,尤其是深刻理解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更有利于增强国家的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