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报告

安徽学子三下乡感悟:王家坝下浓浓乡情

时间:2024-07-17 关注:
自6月中旬以来淮河流域降水量骤增开始进入梅雨季,迟来的降水缓解了流域内的旱情,但持续的强降水也使得人们不得不把精力从刚结束的抗旱活动中全部抽出以进行防汛工作。为进一步了解淮河流域防汛情况,感受防汛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安徽工业大学公法学院“寸心寄华夏,星火燃红途”实践队队员于2024年7月11日前往安徽省阜南县王家坝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
一、红色大闸,抗洪一线
  在淮河上、中游的交接处,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处的安徽省阜南县境内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小镇“王家坝镇”,在哪里矗立着一座上保河南下保江苏的闸口“王家坝闸”。或许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在2020年王家坝泄洪时才听说这座大闸,但它的抗洪历史却可以追溯到成立之初了。1950年夏,淮河流域突发大水,洪水蓄滞数十日,给淮河沿岸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1950年7月至9月,毛泽东主席对淮河水史和治理先后作出四次批示,并于1951年作出了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举世瞩目的治淮工程从此拉开帷幕。中央制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沿淮4个湖洼蓄洪区和16个行洪区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王家坝镇所在的蒙河洼地,被选定为建设淮河中游的第一个蓄洪区。1953年7月14日王家坝闸竣工,并于后期经历了重建与多次升级,在这数十年间它通过一次次地泄洪不断展现着其在淮河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图为王家坝闸一侧,上有毛泽东同志题词。通讯员 董明君 供图)
二、初遇小镇,感受乡情
   7月11日上午10点左右实践队员到达王家坝镇。因定位偏差,实践队员与同行人员步行前往王家坝闸所在地。途中遇到了正在田间播种的当地村民,尽管赤日炎炎但他们仍在田间低头劳作着,当问起他们播种的是何种作物以及前往王家坝闸的路线时,他们都是笑脸相迎且极有内心给大家讲解。怀着感激之情继续踏上旅途,四周的地形不断吸引着我的注意,位于地势低洼处的农田和高坡上的房屋在不断提醒着大家此处在开闸放水时将是什么景象,这些辛勤耕种过的农田在那时一定承载着悲伤与无奈吧!
  进入镇中,我在参观王家坝闸时发现若开闸泄洪后当地大多农田将被大水淹没,该镇大多数家庭以务农为主业但在面对来自上下游的泄洪需要时当地人却从未有过半点迟疑。
(图为王家坝闸内侧于枯水时的景象,水边为稻田。通讯员 董明君 供图)
  中午时分,当我们在镇内寻找落脚点时,受到了热心村民的帮助。村民为我们提供了空调包间及解暑饮品,并与实践队员热情交流。午饭后我们将要前往抗洪纪念馆,村民们诚挚邀请实践队员在淮河涨水时再来做客,并承诺用淮河鲜鱼招待实践队员。
三、领悟精神,致敬英雄
  午后两点半,实践队员与游客在烈日下苦等数十分钟后终于进入了王家坝抗洪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内,一股庄严肃穆的氛围便将我包围。看着墙上那对淮河流域十年就有九年荒的介绍我才知道那一句“一定要把淮河河治理好”的分量有多重,而实现这一切又要付出多大的代价。也正是因为这次实践活动,我才知道淮河流域的人们能过上不因洪水而背井离乡的生活是多么不易。
今天,淮河沿岸的居民们能有这样稳定的生活,离不开像王家坝镇的人民一般一代代接续奋斗,无私奉献的英雄们。当他们的家园被选为泄洪区时,他们拿起了铲子锄头,参与到防洪工程的建设中来,没有抱怨,只为上下游的同胞们不受洪水侵袭。
(图为实践队员观看王家坝人民参与水闸建造的蜡像。   通讯员 董明君 供图)
回想从入村之后到入馆的所见所闻,我好像更能理解入馆前在闸前看到的王家坝精神“襟怀广博 舍小家而为大家    高风亮节 舍一隅而为全局”。
 
    (图为实践队员于抗洪纪念馆门前学习王家坝精神。 通讯员 董明君 供图 )
   从进入王家坝泄洪区开始,看着位于低洼地势的农田,和数次地基垫高后建设的房屋,以及田间正在播种黄豆的村民们,我大受震撼。连我都可以预见此地在洪水来临时是多么危险,当地的村民又何尝不知呢?在这已经来临的雨季中,他们辛勤播种的作物可能因为淮河上游某一地的大水泛滥而在一夜之间被洪水所吞没,而他们自己却无能为力。但他们并没有怨天尤人而是种好当下时令的作物,热情欢迎远道而来观闸的客人,向人们展现似水的柔情,哪怕自己的土地会在某天因从他地汇入的洪水而淹没。这就是王家坝的人们,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铭记。
(撰稿人:董明君)
 
 
 
作者:董明君 来源:“寸心寄华夏,星火燃红途”实践队
实践报告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