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斫竹,削竹,弹石,飞土……”悠扬婉转的山歌调子开启了本次文化调研传承之旅。2024年7月11日,江苏师范大学“吴声悠扬·乡音筑梦团”实践团队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阳山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龚晓东一起,探秘山歌6000多年的发展历史,感受文化自信建设的坚实基础,探索河阳山歌以及吴语在新时代的发展路径。
1997年,曾任中国文联主席的周魏峙高度评价河阳山歌是人民的心声、民族的情结、国家的瑰宝、世界的奇葩。紧跟传承人步伐,走进历史,团队成员们从鸿蒙初现,到当下时代,借助动态图像和视频展演,大致了解了河阳山歌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
感受非遗魅力,技术开创道路听完传承人细致的讲解后,团队便按照既定计划,多角度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与调研。传承人表示:“最近这些年,山歌馆紧紧围绕党中央,在增强文化自信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发掘本土本地山歌的新时代魅力。现如今的河阳山歌不仅包括千年前口口相传而来的,更包括了结合当代社会风貌新编而成的新山歌。”《田家乐》《天门阵》《小狄岗山歌》《东南风起打斜来》,琳琅满目的山歌曲名和变化多样的旋律曲调,讲述着江南吴语地区的前世今生。团队成员沉浸于国家第一批非遗的深厚底蕴,其强大感染力让在场听众无不陶醉其中,纷纷拿起手机,用相机记录下这一跨越千年的回响。
队员们在与山歌传承人龚晓东和民间山歌演唱家交流的过程中,得知当前河阳山歌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困境是对于新媒体技术的把握力度还不够。有时一些别出心裁的歌曲设计或者是符合当代人审美取向的作品,难以找到宣传渠道进行传播,影响面扩大推进也见效甚缓。“看着全国文旅发展这么迅速,我们也想将好的作品推广出去”,演唱家真切的话语流进了团队成员的心田。
如何帮助区域非遗“走出发源地”“迈进新时代”成了本次调研的核心问题。针对此问题,团队邀请山歌馆馆长、凤凰镇社区相关负责人就如何推动河阳山歌馆“破圈”,增强影响力,延续生命力相关问题展开探讨会议。团队成员发挥高校融媒体相关技能优势,利用现有的新媒体平台,如B站、小红书、抖音等,通过视频、直播等形式,让河阳山歌以更加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给群众,馆长还提议可以举办线上和线下的文化活动,如山歌节、非遗文化季等,通过活动吸引公众参与和体验河阳山歌的魅力。
(图为实践队与传承人共同探讨河阳山歌发展路径。顾语洁 摄)
歌谣童声相伴,实践助力发展在调研中途,山歌馆展演厅中飘来孩童的声音,传承人向团队介绍说:“这几年国家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从政府到及家庭,都开始注重起传统文化的强大作用。河阳山歌馆和张家港各中小学开展交流活动,希望传承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一代青少年身上再次焕发光芒。”传承人还表示团队一行人运气很好,恰好遇到了小学学生排练演出,还邀请队员到舞台下方观看。这首叫做《斫竹歌》的传统山歌,搭配上孩童甜美的声线,唱出了传承6000多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时代风采,唱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蓬勃生机。团队成员趁此机会,拿起预先准备好的专业设备,开启了短视频平台直播。来自全国的线上用户被这项传统又富有活力的艺术项目吸引进来,留下了欣赏赞同的评论。
(图为传承人向实践队介绍《斫竹歌》。顾语洁 摄)
多彩舞台表现,创新推动进步
行程的最后,传承人带领团队来到了一间墙壁和房顶都是屏幕的房间,“这是最近才引进的4D动态介绍馆,可以再现几千年以来吴语发展历程和山歌馆发展历史”。紧接着,随着音乐响起,美轮美奂的动态图片从四周涌现,从诞生之处、几经变迁、最终定型、逐渐发展等方面生动地展现了作为组成当代汉语的重要成分之一——吴方言的历史。待灯光亮起,团队成员还沉浸在刚才的演示之中,对祖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到无比自豪,赞叹于优秀文化的强大生命力,久久不能平息。
(图为河阳山歌民间艺术家演唱。 顾语洁 摄)
24年暑假,江苏师范大学共有一百余支团队奔赴全国各地,践行“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共1000余人开展三下乡志愿活动,将青春姿态镌刻祖国大地之上。
此次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将河阳山歌这一低调但沉淀深厚的民间艺术搬上互联网的广阔舞台,也为吴语方言传承、厚植乡村情怀、促进城乡语言文化交流贡献了青春力量。江苏师范大学敬文书院“吴声悠扬·乡音筑梦团”以智慧为墨、以实干为笔,于传承中华文化之宏伟蓝图中踔厉奋发,让青春之音在乡村田野中悠远传唱。
(图为实践队与传承人合影。群众 摄)
(通讯员:高溪 罗惠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