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陈月明老师访谈(下)

时间:2024-07-19 关注:
(接上篇)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小组前往退休老教授、前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宁波市首批“高校名师”
陈月明家中进行面对面访谈,有利于更多青年学子感受并传承“五老”精神内核,深入体会老教授的学术精神与治学风范。

现将访谈记录摘要如下:
:您的经历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让我们想到现在一个流行词叫做“走出舒适圈”,但对现在的我们来说,眼前可以选择的光明的道路似乎有很多,如升学、就业等,但我们往往不太明确自己心里真正想要坚守的东西是什么,也不太清楚“走出舒适圈”后我们可以往哪个方向发展,您觉得在我们找到心中可以坚守的职业这个过程中需要具备什么心态呢?
:我最初也没有特别深入地思考,只是觉得自己想读大学、想进入教师这个行列。后来的转变大多是由于环境所迫,转行是如此,学科转变也是如此。在我看来,安于现状也未必不是好事,实际的转变取决于个体,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就算在舒适圈里也会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例如现在流行的“内卷”,或者是自身的提升遇到了瓶颈。在这种情况下,人往往会产生“我是否能够继续下去”的自我怀疑,因此我认为,对于年轻人来说,生活并没有真正的舒适圈。就我个人而言,舒适圈可能在我退休之后才出现;曾经在复旦攻读博士时也有一段时间的舒适圈,在那时我能够衣食无忧地专心读书,但这些都不算真正的舒适圈。像老话说的那样,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人也不能在一棵树上吊死,我们要有改变的能力,只要一直做喜欢的事情就可以。
 
:在大众眼中,新闻学和广告学“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您对于这个说法有什么看法呢?
:实际上,现在除了最热门的计算机专业、人工智能专业以外,其他专业的“最好的时代”都已经过去了,我们的就业比以往艰难许多,但也并非走投无路,企业还需要秘书,学校还需要老师,新闻行业还需要记者,现在也有做自媒体过得风生水起的。这不是因为国内市场小了或是形势变了,而是因为我们学生变多了,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先前提到,我人生的重大转变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在大学选择文科专业,另一处是从文学方向转到新闻学方向,幸运的是,文学与新闻学、广告学之前有一定相似性和通融点。最初宁波大学新闻传播专业创立时学校不太看好,但我坚持认为这是必要的,如果不创立新闻传播专业,宁波大学就会错失一个硕士点。起初这一专业是独立的,后来学校要求把它和文学专业合并,构成了现在的人文与传媒学院,并且在我退休之后,新闻专业也被取消了。我的儿子是中山大学的教师,他也经历过这样的转变,他最初研究的方向是微观经济学,后来研究的对象变成了数字经济学,这其中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形势所迫。
人生之路尚长,还留有很多变化的可能,未来要靠自己主导,我们学生不论是改变还是坚持,都要做好思想准备,在这一过程中,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开心的心情是最主要的,但“开心”也要建立在很多东西的基础上,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打好学习的基础。汉语言师范的同学也要打好教育心理学这些学科的基础,这对以后工作的发言和发言的依据都是尤为重要的。

老用高要求和高热情拥抱着世界带来的种种变化,他说:“改变是正常的,我们要有改变的能力,要一直做喜欢的事情,但改变需要巨大的决心。”正是秉持着极为赤诚的“决心”,陈教授才能走出闭门研究的象牙塔,跳出舒适圈,拥抱更广阔的现实社会。而拥有“改变的能力”则是陈老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在每个阶段都要严格要求自我,打好基础,对于社会环境与各色学科要广泛地了解学习,当变化来临之际,就是热爱检验之刻。(通讯员 沈方曲)
 
作者: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 来源: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中文系“读懂中国——高校青年对话‘五老’”小组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