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迭新,新日初升。为续五老精神,赓青年意志,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读懂中国实践队”于7月12、13日采用线上专访与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与退休老教授李亮伟老师、张如安老师、陈月明老师进行深度对话。
本次访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更多青年学子感受并传承“五老”精神内核,深入体会老教授的学术精神与治学风范,共同探索新时代青年的学术路径与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张如安:“广”“专”并进,“点”“面”承继(中文系退休老教授、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张老的文史之梦,由心中浓厚的家乡情结播种,于浙江师范大学的古籍室萌芽,在浩如烟海的浙东文献扎根,最终绽放出累累硕果。宁波文史对张老来说不仅是倦鸟归林式的依恋,更是“无人不读书”的教育情怀和学术理想。他从村中走出,历经曲折种种,始终没有放弃在文史领域深耕。张教授的文史之梦一经生根便延续四十余年,退休后仍不停歇。他说:“我的手头还有许多做不完的事情,我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把宁波的地方文化宣传下去,让更多的朋友们知道宁波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2020年,浙江省政府聘任他为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就任期间,张老研究并普及地方文史,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合点去挖掘、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为文化传承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亮伟:流连山水真性情,夫子朱笔写师魂(人文学院退休老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前中文系主任)
在家乡四川秀美风光和古籍中山水文学的影响下,李老师对山水情有独钟。李老师说道:“大自然启发了人,对我们人生有许多积极的意义。”李老师不仅注重对青年学子的精神涵养深度的挖掘与培养,也建议中文学子务必要兴趣广泛,更要在卷帙浩繁中寻找触动本心的的锚点并不断钻研。他坚信“广博”是“精深”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引导学生在学术海洋中既广泛涉猎,又深耕细作。在访谈中,我们还了解到李老师笔耕不辍,退休后仍在继续教育事业与文学编辑工作,用文学山水世界中的丰厚知识,用心中的朴素师魂无私滋养着无数年轻的学术灵魂!
陈月明:走出象牙塔,坚守赤子心(退休老教授、前传播与艺术学院院长、宁波市首批“高校名师”)
从语言学到广告学,一次看似环境所迫的研究转型,揭开的却是陈老一场永赴所爱的盛大旅程。“不要说‘我做过了’什么,而要说‘我做好了’什么。”这句陈教授送给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新生的入学致辞,也成为了他的座右铭,为他在语言学、广告学、新闻学研究中中取得的重大成就奠定了精神基石。
陈老用高要求和高热情拥抱着世界带来的种种变化。他说:“改变是正常的,我们要有改变的能力,要一直做喜欢的事情,但改变需要巨大的决心。”正是秉持着极为赤诚的“决心”,陈教授才能走出闭门研究的象牙塔,跳出舒适圈,拥抱更广阔的现实社会。而拥有“改变的能力”也是陈老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盼。对于学科或职业的选择,陈教授建议同学们不要向前看的过远,而要脚踏实地走好每个阶段;也不要总想往后看,沉溺过去会被脚下的“顽石”绊倒。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握好向前看的尺度,走到哪里就看哪里,不局限于某个遥远目标,也不随波逐流得过且过,用淡然乐观的“赤子之心”积极面对世界的每一次考验。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在本次实践活动中,我们见证了青年与老一辈教师之间的深刻交流与思想碰撞,老教授们娓娓道来亲身经历和学术理念,为广大青年学子在漫漫求学道路上指明前行的方向,“五老”精神在他们身上散发出滚烫的光芒,真诚质朴,创新务实,诲尔谆谆,言传身教。他们是无数青年学子们的启明星,激励着青年一代更加坚定地走在时代前列,发扬五老精神内核,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华章!(通讯员 沈方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