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一壶风月,千古韵流长

时间:2024-08-10 关注:
中国青年网无锡89日电(通讯员:秦子琛)八月上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学生助理团“传承华夏,非遗留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到宜兴市博物馆和鲍明亚紫砂陶艺体验馆进行参观体验。为深入了解宜兴紫砂壶的艺术特点与文化内涵,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队员首先参观了宜兴博物馆,并为游客详细讲解紫砂壶的奥秘,随后在鲍明亚紫砂陶艺体验馆尝试制作紫砂壶,旨在洞悉非遗精髓的同时,保护其根脉,传承其精华,并力促其在新时代焕发异彩。
紫砂壶,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制作艺术可追溯至明朝正德年间,原产地在江苏宜兴丁蜀镇,制作原料为紫砂泥。自明朝起,匠人们便以这珍贵的泥料,精心雕琢出一把把壶中精品。五百年的时光流转中,紫砂艺术名家辈出,他们的巧手匠心不仅传承了技艺,更让无数杰作流传于世,成为了不朽的文化瑰宝。
IMG_256
图为宜兴博物馆内的紫砂壶展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禾 摄
实践队员首先来到宜兴博物馆。馆内,一件件紫砂壶艺术品静谧伫立,它们形如古玉温润,色若紫云轻绕,线条流畅似行云流水,每一处转折都蕴含着匠人的巧思与自然的韵律。壶身饱满而不失雅致,壶嘴挺拔有力,壶把设计巧妙,与壶身和谐共生,宛如天成。其形之美,不仅在于外观的精致,更在于那份超越形体的意境与韵味,让人在把玩之间,沉醉于那份独特的东方美学之中。这些杰作,不仅是泥土与火焰共舞的结晶,更是跨越时空的信使,携带着古人的哲思与匠人的智慧,轻轻叩响现代人的心扉。每一把壶,都似在低语,讲述着那段被岁月温柔以待的故事,其紫砂泥质,含蓄而不失温润,内敛中蕴含着磅礴的力量,恰似中国传统艺术之精髓,于无声处听惊雷,展现出独有的东方美学韵味,让人不禁沉醉。
29
图为实践队员为游客讲解紫砂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禾 摄
实践队员们不仅是探索者,更是传播者,以满腔的热情与专业的知识,为每一位驻足的游客揭开紫砂壶神秘的面纱。在柔和的灯光下,队员们的声音如同潺潺流水,细腻而生动,将紫砂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艺术特色以及背后蕴含的文化意涵,一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匠人精神的传承、关于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哲学思考,都随着他们的讲述,化作一股股暖流,既有对古老技艺的惊叹,也有对设计匠心的深深敬佩,空气中弥漫着对非遗文化共同的尊重与热爱。
随后,实践队员来到鲍明亚紫砂陶艺体验馆,亲身体验紫砂壶制作这一传统技艺的非凡魅力。非遗传承人以其深厚的底蕴和满腔的热情,为实践队员展示了紫砂壶的制作流程。从最初的打泥开始,每一次的揉捏都蕴含着对材质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划线之际,笔走龙蛇,勾勒出壶身最初的轮廓,那是匠人心中构想的蓝图;围形、拍打,动作间流露出的是对形体的精准把控与对美的无尽追求;覆盖之时,则如同为这即将成型的艺术品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引人遐想。最令人叹为观止的莫过于那精细雕刻的环节,刀尖游走于泥坯之上,如同舞者轻盈的步伐,每一次落刀都恰到好处,既展现了匠人的高超技艺,又赋予了紫砂壶独特的灵魂与气质。
做紫砂4
图为实践队员在体验制作紫砂壶。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张禾 摄
在非遗传承人的引领下,实践队员们也亲身体验了整个制作流程。他们发现制作紫砂壶并不容易。打泥、揉捏、拍打,每一道工序都需倾注全力,汗水浸湿了衣衫,手指因长时间劳作而微微颤抖。划线、围形,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要求精准无误,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更不必提那精细的雕刻,仿佛是在针尖上跳舞,每一刀都需小心翼翼,屏息凝神。制作紫砂壶的艰辛,让实践队员们深刻体会到了匠人的不易与执着。虽然技艺尚显生疏,但那份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热爱却愈发浓烈。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员收获颇丰,心中满载对紫砂文化的敬畏与热爱。这次体验不仅让队员们领略了紫砂壶制作的精湛技艺,更在心灵深处种下了传承与创新的种子。紫砂壶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匠人心血的结晶,是历史的见证,值得当代及后世传承、发扬。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化作非遗文化的传播者,将紫砂之美带给更多人,同时也应不断探索创新,让古老的技艺在新时代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秦子琛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助理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