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杭州8月9日电(通讯员张思怡)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活化石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璀璨文明的珍贵遗产,在历史的长卷中绘就了浓墨重彩的华章,记录着过往的辉煌与智慧的光芒。为深入了解非遗文化,八月上旬,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学生助理团“传承华夏,非遗留芳”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浙江,寻访非遗文化的文化精髓,感悟其独特魅力。
实践队员们的第一站是杭州。杭州三家村藕粉名扬天下,在此,实践队员们亲眼见证了三家村藕粉的制作过程。从精选新鲜老藕,到经过洗藕、磨粉、淘洗、过滤、沉淀、悬挂、削片、晒干等多道工序,每一步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特别是那技术要求极高的削片环节,师傅们早已驾轻就熟,将藕片削得薄透均匀,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艺术创作,这不仅是对食材的尊重,更是对传统技艺的深刻致敬。
品尝着那色泽微红、香味萦绕的三家村藕粉,实践队员们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温度。细腻的口感、清醇的味道,让人回味无穷,更让人对杭州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有了更深的理解。藕粉不仅仅满足了味蕾的需求,更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它传递着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不懈追求,让人在品尝之余,对生命的美好与文化的传承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图为制作好的三家村藕粉。姜奕函 供图
杭州的油纸伞也是一绝。从西湖断桥的烟雨蒙蒙,到江南雨巷的青石板路,油纸伞穿梭其间,成为了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温婉柔情的象征。作为余杭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笔墨记忆,油纸伞不仅替人们遮蔽了风雨,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实践队员们来到油纸伞的工坊,参观了油纸伞的制作过程。从精挑细选的原材料、细腻入微的糊纸工艺,到精心绘制的图案,每一步都浸透着匠人的耐心与专注。队员们还尝试了编织竹篾,那指尖流转的温热与力量,仿佛跨越时空的桥梁,让实践队员与古人的智慧与匠心紧密相连,深刻领悟到“慢工细活,方显真章”的古老哲理。
油纸伞是一件融合了艺术美感与文化底蕴的杰作。每一把伞的完成,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与传承,让实践队员心中油然而生对这份宝贵遗产的敬畏与珍视。杭州的油纸伞不仅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它让人们在欣赏其独特魅力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
图为实践队员体验制作油纸伞。马筱睿 供图
实践队员们的第二站是温州。在这里,实践队员们体验到了独特的畲族服饰文化。畲族服饰,如同一幅幅流动的山水画,以其独特的色彩搭配和精湛的手工技艺,勾勒出了畲族人民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艺术追求。每一针每一线都蕴含着畲族悠久的历史故事与深厚的民族情感,色彩斑斓的衣裳上,蓝与绿交织,红与黄点缀。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之美,也映射出畲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实践队员们亲手触摸这些衣物,仿佛能感受到其中传递的温度与故事。
温州不光有独特的服饰。谈及地方特色小吃永嘉麦饼,更是一绝。麦饼皮薄馅足,外皮金黄酥脆,内里馅料丰富多样,既有传统的梅干菜、猪肉搭配,也有创新的海鲜、蔬菜口味,每一口都是对温州地道风味的完美诠释。永嘉麦饼,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千百年来永嘉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从和面、制馅、包饼到烘烤,每一步都蕴含着与对食材的深刻理解。这种看似简单的制作过程,实则蕴含着无数次的尝试与改进,是世代相传的技艺与经验的积累。
图为实践队员了解永嘉麦饼的历史。瞿琛洁 供图
实践队员们的最后一站是金华浦江。浦江传统手工艺繁多,其中,让实践队员印象尤为深刻的是浦江的剪纸艺术和木雕技艺。在剪纸艺人的巧手下,一张张普通的红纸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寓意深刻的作品。而浦江木雕,作为中国传统木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艺之精湛令人叹为观止。从选材到雕刻,每一环节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木材的选择尤为关键,优质的木材是木雕作品成果的基础。而雕刻过程中,匠人们运用圆雕、浮雕、拼雕、镂雕、通雕等多种技法,将木材雕刻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艺术品。无论是山水人物、花鸟鱼虫,还是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都能在匠人的手下得以生动再现。
在这一段意义非凡的旅程中,实践队员们不仅亲眼见证了非遗文化的璀璨夺目,更深刻体会到了背后匠人们那份对传统技艺的坚定守护。他们夜以继日地雕琢、编织、绘制,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无尽的心血与汗水,只为将这份古老的艺术传承下去,让其在现代社会中依旧熠熠生辉。正是这份执着与热爱,让中华文化的瑰宝得以跨越时空的界限,历久弥新,不仅在国内广受赞誉,更在国际舞台上绽放异彩,成为连接不同文明、传递文化自信的桥梁。实践队员们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誓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续发扬光大,让其在未来的岁月里继续流传千古,永载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