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心得

寻觅丰都龙孔,感悟非遗传承之匠心

时间:2023-08-11 关注:
(通讯员 秦诗壹)丰都县龙孔镇有两大特色非遗文化,“龙孔吹打”与“戏牛舞”。相传,“龙孔吹打”在明代期间广为流传,由一位姓李的宫廷乐师告老还乡时带回家乡而流传至今,而龙孔“戏牛舞”是民间文化,跨越近400年的历史,结合了民乐吹打,是一台极具地域特色的文化宴飨。
为更好地保护与传承丰都县龙孔镇的非遗文化,促使重外青年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更深入的认识且更全面地感悟非遗传承之匠心,重庆外语外事学院“奋楫扬帆·铸梦丰都”实践团把目光聚焦“龙孔吹打”传承人冉龙华及“戏牛舞”传承人秦鹏,于2023年7月16日上午,实践团对两位继承者分别进行了专访。
由80岁老人冉龙华介绍到曾经他创有“冉家班”乐队,但由于资金匮乏以及愿学的人少,所以传承难度高,“冉家班”乐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当我听到这里的时候,心里的情绪复杂,有失望、遗憾、不甘,在交谈的过程中,老人冉龙华满怀热情,骄傲且自豪,他高昂仰头说:“一切以手艺为大”。话落此处,实践团成员们鼻头一酸,且为之感动,对冉爷爷具备无比坚韧的信念感抱有崇高之意,不由自主地想到冉爷爷所提到的“真诚的传承人太少了”,面露难色。可当爷爷再次为我们演唱“龙孔吹打”中的一小部分引子时,他依旧精神抖擞,两眼星光,仿佛遭遇的所有难处都不值得一提,他兴致勃勃地为我们介绍着吹打乐器,“吹拉敲打样样有”,“该吹打拥有成套的曲目和系统的乐器,其乐器就多达十多种,有唢呐、二胡、笛子、号、小锣、包锣、荡锣、铰子、梆子、七星锣、鼓等乐器......”只见冉爷爷说得那是头头是道,英气焕发的样子毫看不出他已有80高龄,边说道边比划边吟唱两声,颇具艺术家风范,就如他自称道:“从小具有艺术细胞”。
在一声声号子中,浓厚的乡土气息中,享受着淳朴的民情,品赏着龙孔吹打祥和隆重的曲调,可见其被洗尽铅华,也并不乏宫廷乐的雅韵。下里巴人的曲调起源于阳春白雪的宫廷乐,由一代一代人口口耳相传,我感悟着匠人对非遗文化传承的决心,龙孔人民对非遗文化保护的决心。
龙孔“戏牛舞”并不是像龙孔吹打一样由皇族所传,而是本土发源。
由戏牛舞领班人秦鹏介绍到在清末民初外敌入侵的同时,还遭遇洪水泛滥,便会有祭拜仪式以及在周朝丰都为巴国的别都便会有图腾崇拜。农民们对于“牛”又十分信仰,称之为“神牛”,由其便创作了一个“戏牛”的舞台形式。这个戏牛舞,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器乐调、说唱、舞蹈。戏牛舞的道具被分为牛头、牛神、牛尾三个部分。秦鹏说道“别看,一个牛头就达十公斤重,更别说表演时把它抗在身上,又舞又跳又戏耍,还是很辛苦的”。秦氏一家对“戏牛舞”进行家族传承,知困难而迎困难,以“戏牛”展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共同守护着丰都龙孔的非遗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千百年熠熠发光。在走访探寻的途中,我看到了非遗传承匠人的不易与艰辛,品赏到了“龙孔吹打”民间乐调的魅力,感知到了戏牛舞的奥秘。在我的理解中,非遗是一种人类智慧和文化积淀的集中体现,是过去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的延续,更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它包含了我们的习俗、传统、信仰、语言、技艺等方面的内容,龙孔非遗无不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实践团成员们深知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我们要让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奋楫扬帆·铸梦丰都”的实践团成员们,在寻觅丰都龙孔的非遗文化途中,感受到了冉爷爷和秦叔叔地热情,体悟到了他们身处乡村守护非遗的不易。本次实践团对他们的专访成功落幕,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跨年代的思想碰撞,对于非遗传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其匠心传承注入了重外青年力量,跟进党的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从自我心底出发,两位传承者,虽隔40岁之差,代表着不同年代对于非遗文化的赓续传承,两辈人的苦心付出与不懈坚持,由衷地对所有乡村非遗文化传承人表示由衷地敬佩与感谢。
 
作者:秦诗壹 来源:重庆外语外事学院2023年暑期三下乡“奋楫扬帆·铸梦丰都”实践团
实践心得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