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心得

观文化昌盛,续传承火炬

时间:2024-02-02 关注:
“非遗的传承,历久弥新,文化的繁荣,源远流长。”为深入了解并更好地继承发扬非遗文化,寒假期间我加入了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队伍,在实践的过程中我对非遗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接触与认识。2024年1月13日上午,也就是寒假第一天,我跟随着实践队伍来到了日照市一家名为“东篱允陶”的手工DIY体验馆,穿越时空的距离,与传统的非遗文化进行了一次亲密的互动。这是一家融陶艺、盘扣、掐丝珐琅等技艺为一体的店,到达目的地后我们先认真听了专业老师的讲解,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一步步循着自己心中的指引,动手制作最理想的作品。

图为实践队员在老师指导下制作掐丝珐琅。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国钰 供图
保护传承非遗,展现中国智慧
    因掐丝珐琅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又名景泰蓝。在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艺术史上,景泰蓝无疑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景泰蓝工艺起源于元朝,由阿拉伯地区传入我国,盛行于明朝景泰年间。以金、银、铜为胎,因其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初创时只有蓝色,故得名——景泰蓝。其工艺繁琐、制作流程考究,通过十几道重复手工步骤才可制作出五彩斑斓、华丽夺目的指尖艺术品。由于景泰蓝的历史意义及工艺,2006被国家列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掐丝珐琅画”突破了传统景泰蓝只能在各种立体器型上进行艺术创作的限制,传统工艺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将原始的复杂工艺进行简化,留下拓图、掐丝、点蓝三步,并将掐丝珐琅与平面绘画两大艺术融汇贯通,让这一传统工艺再次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掐丝珐琅画的产生也是中国智慧的印证,适应了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

图为实践队员亲自制作掐丝珐琅。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国钰 供图
传承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
    在本次非遗工坊的社会实践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和价值。首先,我对非遗工坊的工作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些工坊不仅是传承和保护非遗技艺的场所,也是推动社区发展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我看到了非遗技艺的传承者们如何通过辛勤的工作,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既有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其次,我对非遗技艺的传承者们充满了敬意。他们不仅需要精通技艺,还需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传统文化的深深热爱。他们的工作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未来的期待。最后,我对非遗的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非遗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寄托。它代表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智慧,是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非遗,就是保护我们的文化根脉,传承我们的精神遗产。这次社会实践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非遗的重要性,也让我更加珍视和尊重我们的传统文化。

图为实践队员制作掐丝珐琅的成果展示。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赵国钰 供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民族的文化印记,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非遗文化扮演者重要角色。然而,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随着传承人年龄老化,非遗载体在瓦解;生活节奏与生活观念的改变,使得非遗文化在代际相传之间出现了断裂。对此,我们更应该重视非遗文化的传承,通过非遗文化,讲好中国故事,让时代发展的脚步在先人智慧的映照下继续向前。(通讯员 赵国钰)
 
作者:赵国钰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悠悠古韵慧赓香”实践队
实践心得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