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心得

巧手编织千家富,藤编绘就美好图

时间:2024-07-21 关注:
              踏出城市的喧嚣,作为陕西理工大学数计学院“红色征途初心映,党史传承青年行”暑期实践团的一员,我有幸踏入了汉中市南郑区黄官镇这片古老而充满生机的土地,亲身感受了那份源自千年的匠心独运——汉中藤编的魅力。站在那一件件精巧绝伦的藤编作品前,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那些世代传承的手艺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心中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感动与自豪。
    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汉中考察时,对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给予肯定、作出要求,他指出,汉中藤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久负盛名,要发展壮大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增收。这不仅是对汉中藤编这一传统技艺的高度肯定,更是对当地人民美好生活的殷切期望。它像一股温暖的春风,吹进了每一位汉中人的心田。


图为黄官镇陈琰副镇长为实践团同学们介绍汉中藤编。通讯员 牛志强 摄
    漫步在藤编工坊,我被眼前的一幕幕深深吸引。老艺人们的手仿佛有魔力一般,灵巧地在藤条间穿梭,编织出一件件既实用又美观的藤编艺术品。从日常使用的篮子、椅子,到精美的装饰品,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讲述着关于传承与创新的故事。我仿佛能听见那些藤条在低语,讲述着它们从山林到指尖,再到成为家中一角的奇妙旅程。我深刻体会到,汉中藤编不仅仅是一项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一种精神。它承载着汉中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连接着过去与未来,是连接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汉中藤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通过特色产业带动乡村振兴、实现群众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
    在汉中的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先辈们探索出了一条以村集体经济入股,农民群众广泛参与分红,并紧密结合庭院经济的新型发展模式。这一模式不仅让古老的汉中藤编技艺焕发了新生,更让村民们实现了“编着藤、挣着钱、养着家”的美好愿景,为乡村振兴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卷。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创新和改革。首先,通过村集体经济入股的方式,整合了资源,壮大了发展力量。村集体作为引领者,将村民手中的零散资金、土地以及闲置的庭院空间有效整合起来,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格局。这不仅降低了单个农户面临的市场风险,还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为藤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藤编生产过程。通讯员 牛志强 摄
             同时,农民群众积极参与藤编生产的场景让我深刻认识到,每一个个体的努力和创新都可以为整个产业注入活力和活力。村民们利用自家的庭院作为小型工作坊,既方便又灵活。在这里,他们不仅传承了祖辈留下的藤编技艺,还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随着藤编产品的热销,村民们的收入也显著增加,真正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梦想。他们的付出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收入,更是为了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当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和谐作出贡献。这种精神和行动激励着我,让我深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于创新,就能够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走出一条富有活力和生机的发展之路。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感悟到庭院经济的重要性和价值。庭院经济不仅提供了藤编生产所需的场地和条件,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家庭与产业的有机结合,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和谐统一。看到村民们在家庭中忙碌又充实地从事藤编生产,我深感这种经济模式的经济实惠和社会意义。这种发展模式不仅提升了村民们的生活质量,也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在此,我由衷地为汉中藤编点赞,为那些默默坚守、不懈传承的手艺人点赞。是他们,用双手编织出了生活的美好,用匠心点亮了文化的光芒。同时,我也深感责任重大,作为新时代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将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光大,让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感叹于历史的积淀与未来的希望交织,我深感汉中藤编蕴含的力量。在党和政府的坚定支持与社会各方的携手并进中,我预见其必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每一道藤编,都是生活的艺术,也是乡村振兴的诗意描绘。相信汉中人民将致力于挖掘这一传统产业的潜力,提升人民生活的艺术享受,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技术创新与品牌塑造,如同为藤编插上翅膀,飞向更广阔的市场舞台。村民们的心灵手巧与创新精神,犹如璀璨星河,共同照亮了"编织梦想,富饶生活"的道路。汉中藤编,这颗独特的瑰宝,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讲述着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

图为实践团成员、陈琰副镇长与当地藤编手艺人合影。通讯员 何晨 摄


 
 
作者:刘宇欣 来源:陕西理工大学数计学院
实践心得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