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往年一样,杭州师范大学学生医疗咨询服务队于2023年暑期开展了“心心点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秉承着“关爱生命,关爱健康”的理念,新的“点灯人”们走进遗体(器官)捐献者或其亲属家中,聆听一个又一个温暖而动人的故事。
粟身已殁,心意长存一抔黄土埋下一颗心脏,一粒种子种出一棵太阳。
迎着烈阳,捐献者鲍梅的姐姐鲍珏阿姨亲自来到门口迎接我们。众人围坐在床边,聆听关于鲍梅女士的故事。
(点灯人们与鲍阿姨合照)“她真的很乐观,在经历这么多苦难之后,有多少人还能这样热爱生活呢?”从鲍珏女士的口中我们得知,鲍梅女士二年级就因身患红斑狼疮而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只能终日待在家中,靠着仅学的一点拼音的知识在家用字典自学。后来,她又被确诊冠心病,已经通过手术安装了两个心脏支架。尽管身患重病,鲍梅女士却并没有放弃生活,她将房间打理得十分整洁,将阳台打造成一个花园,还不辞辛苦地照顾着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母亲。不幸的是,这样一个乐观开朗的人最终还是被心梗夺取了生命。
(鲍阿姨与点灯人们讲述过去的事)“她希望更少的人受到病痛的折磨。” 当被问道鲍梅女士选择捐献遗体的动机之时,鲍珏女士说到。鲍梅因为病痛已经失去了太多正常人应该享有的权利了,如果现代医术能够再精进一些,她们被治愈的可能性就更大一些。鲍梅希望通过捐献自己的遗体,促进医疗事业在这方面的发展,从而造福更多的人。鲍珏女士说到这里,看向在座的同学:“所以,也要靠你们。”
(点灯人们参观鲍阿姨家的绿植)将要离开之时,我们到鲍梅女士生前经营的阳台上参观,虽然人已经不在了,可这些栽种的绿植却还迎着烈阳昂扬向上,散发着蓬勃的生机,它们就像她于医疗界留下的宝贵财富,是一颗真挚热烈的心。
生命的价值在奉献中延续遗体捐献者童爷爷是一位热爱生活、喜欢与他人沟通交流的人。爷爷没有什么其他的兴趣爱好,但周围朋友有什么困难他都愿意伸出援手。作为一名老党员,怀着为国家、为党、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想法,童爷爷决定签署遗体捐献协议。爷爷于去年年末离开了人世,自愿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杭州师范大学基础医学院,完成了一名老党员一生为党和为国家做贡献的心愿。
(应奶奶为点灯人们展示老照片和荣誉证书)遗体捐献者童爷爷的妻子应奶奶也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谈及童爷爷,应奶奶感到十分自豪。二位作为青梅竹马从小一同长大,先后入党,在2019年从报纸上得知遗体捐献项目时,作为党员的他们第一时间一同签订遗体捐献协议,这份从容与淡然令人动容。奶奶提到:“最近遗体捐献推广越来越好了,之前只能在报纸或者医院了解到遗体捐献这个事情,如今在公园或者河畔都有了很多宣传。”奶奶还对我们医学生提出了期许:“希望你们好好读书,救死扶伤。”
一个走访队员在个人日志中写道“自愿捐献遗体是童爷爷和应奶奶奉献精神的体现,是思想境界的升华,是无比高尚的行为。这种无私,这种大爱照亮了每一处角落,给这个世界带来了光明。”
来如风雨,去似微尘“信仰不是一种学问,信仰是一种行为,它只有被实践的时候才有意义。”
当李叔叔挥着手、面带微笑地朝我们走来时,那股热情的浪儿卷走了初次见面的陌生感。
(点灯人们与李叔叔一家)“他这一生都踏踏实实的,只为他人利益着想,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他人吃亏,从不和邻居起冲突。”当我们问到李昌波爷爷的性格时,他的儿子李大江这样描述到。在李昌波爷爷家人的眼中,他是一个老实的农民,虽然和奶奶一直住在村子里,但他们的思想并没有禁锢于此。李大江先生说,他们是这个村第一户进行遗体捐献的人家,之前村里人都不知道什么是“遗体捐献”,是因为他们村里人才了解、关注到这个项目。
“尘归尘,土归土。人死了身体也就变成了尘土,与其火化,还不如把有用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李大江一家最开始了解“遗体捐献”这个概念是来自于他的岳父岳母,当他知道他岳母所捐献的眼角膜能在其他人身上继续发挥作用时,他明白了捐献遗体的意义。在他们心中,既然自己能以这种方式,在死后继续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点贡献,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点灯人们与李叔叔一家的合影)灵魂是人最重要也最宝贵的拥有物,而肉体在死后不过归为尘土。生前要爱惜自己的身体,尽心尽力孝敬自己的父母,在生命垂危的时候,则可以捐献自己的遗体为国家和社会做些贡献——李爷爷一家“厚养薄葬”的思想令“点灯人”们感受颇深,他用自己的方式去爱这个世界,去回报这个世界。
点心灵之火,燃奉献之灯。每当我们想起他们,应是沧浪滚滚,应是繁星璀璨,应是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