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网
网站首页实践活动实践报告实践总结实践心得
社会实践网 > 实践活动

采访梨膏糖非遗传承人有感

时间:2024-08-10 关注:
     时间之河裹挟着世间万物滚滚向前,许多宝贵的历史文化被尘封于河底,在不断地冲刷中逐渐消亡,化作几抔河底的泥沙。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理应积极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文化传承使命,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好华夏大地的文化故事,力争让非遗传统流芳百世,认真走好新时代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文化遗产是文明故事的源头活水。以文化遗产为源头活水的文明故事,是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传统形象的重要且不可或缺的载体,其内涵的深刻性、形态的多样性、叙事的共通性,是国际传播舞台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方式。作为常州本地长大的我,自认为叶莉莉梨膏糖最是承载了无数本地人童年回忆的非遗宝藏。怀揣着对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人——叶莉莉奶奶的尊敬之情,对童年记忆中梨膏糖味道的喜爱,我提前和奶奶取得了联系,相约在8月4日上午10点对她进行采访。
      一进店门,左边墙上几排排列规整的金灿灿的匾额就吸引住了我的视线——常州市商务局颁给的常州老字号,国务院授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证,江苏省授予叶奶奶乡土人才“三带”能手的称号……视线再往里面望去,左边的墙上满是奶奶与常州市政府机关的领导人员,国家主席的握手会面合影,与之对应的右边的墙上则是奶奶盛装到各地演出举办非遗展览的照片……两面墙上的照片好像就将奶奶的所有足迹在我面前摊开,代表了奶奶意蕴深远的半生荣光。就在进门右手边的透明展示柜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梨膏糖,有适合高血糖糖尿病人群食用的无蔗糖梨膏糖,有迎合儿童青少年喜好的薄荷清新梨膏糖,还有采用溧阳天目湖茶叶的绿茶梨膏糖等,让我看的眼花缭乱,可奶奶向我介绍时眼睛里却放着自信的光,一直伴随着脸上浓浓的笑意,像是把她最珍视的宝贝拿出来供客人欣赏。我在采访中得知叶奶奶今年已经80岁高龄,她从15岁起便学做梨膏糖,已经坚持了整整66个年头了,心中也是真的热爱这项事业。我得知此事心中便不由的升起了对奶奶的崇敬之情,她能够做到对热爱的事物保持长久不衰的赤诚之情,从一而终的坚持传承非遗文化这条难走的路,身体力行,几十年如一日,当真是后辈楷模。
微信图片_20240805175518



















        叶奶奶是梨膏糖制作技艺与小热昏的国家级传承人,她向我详细的介绍了这两项文化的起源。唐朝时,魏徵侍母甚孝。老母亲经常咳嗽,但嫌煎药味苦。魏徵想到老太太素爱吃梨,便想出了用梨汁加糖配上药物的做法,于是取杏仁、川贝、茯苓、桔梗等,熬成膏汁喂给母亲。老太太果然吃得津津有味,一连吃了十来天,病情就痊愈了。此消息不胫而走,朝廷内外凡有咳嗽气喘者,都来向魏宰相求教良方。魏大人也无偿献出,代代相传,精益求精,就成了梨膏糖的配方。相较于梨膏糖七百多年的历史,小热昏的历史却显得有些短暂,仅有三百多年。都说“三分卖糖,七分卖唱”小热昏就是卖梨膏糖时的叫卖声,它要由叫卖人配合着莲花板,小锣,鼓,三巧板等进行演奏,以吸引到更多顾客。叶奶奶在介绍小热昏时主动为我演奏,让我能够一睹传闻中的它的真颜。只见奶奶左手拿起莲花板,熟练的摆弄着这项乐器,右手踩着节拍有力敲击着小锣,游刃有余的唱着传承几代的唱词,响彻了整个屋子,好像与我记忆中的旋律缓缓重合。我惊叹于叶奶奶发自内心对这项事业的热爱,惊叹于梨膏糖小热昏磅礴旺盛的生命力,更惊叹于中华非遗文化穿越千百年与今日之时空产生剧烈的摩擦碰撞。
微信图片_20240805175548




















       叶奶奶曾说:“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也是民族的希望。”有记者采访她,为什么要坚持这项事业,她如此回答:“梨膏糖本身并不赚钱,但我想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只要我还做的动,我还要做梨膏糖。只要我还唱的动,我还要唱小热昏。”
     叶奶奶与梨膏糖、小热昏的故事还在继续,非遗文化的也依旧在影响一代代人
作者: 吴玮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院长助理团
实践活动推荐
回顶部社会实践网©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