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阳镇社会实践总结稿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
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
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举措。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吸引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建设现代中国的必经之路。
此次社会实践东南大学振兴三晋实践小分队来到了位于山西省晋城市的大阳镇,我们将深入家乡村镇,以人称“三晋第一镇”的大阳古镇发展沿革为例,调研发展现状,总结尚存问题,为乡村振兴提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一、大阳概况
大阳古镇位于晋城市泽州县,古称“阳阿”,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拥有2600多年历史,大阳文物古迹数量众多,仅地面古迹文物单体就有127个,文物类别主要有生物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以及人文活动景观4大类,体现了旧大阳镇浓厚的商业、文化和宗教气息。古镇保留了规模宏大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
大阳镇位于县境西北部,距市区22公里处,东与泽州县巴公镇为邻,西南和巴公镇陈沟工作站相连,西与下村镇毗邻,北和高平市马村镇接壤。行政区域总面积为52.58平方公里,占泽州县总面积的2.38%。全镇辖28个行政村,108个村民小组,26个自然村,现有村民7945户(其中有回族22户),28242人(非农业人口3272人)。大阳镇区包括东大阳和西大阳两个自然村。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3公里,总面积15.58平方公里。居名 3214户,人口15696人。由于村大人多,故有“山西第一村”之称。
自2015起,大阳镇政府开始发展旅游业,通过对古镇建筑的修复和建设,开发“打铁花”等特色旅游项目,加大宣传力度,于2019年获得国家“4A”景区认证。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增加了大阳镇居民的收入,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引青年人回乡创业,推动了大阳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大阳古镇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第一个方面,大阳古镇是有人居住的,所以在大阳旅游业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企业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方面,要不断思考如何挖掘好大阳的历史文化的问题。
对于第一个方面,大阳政府通过积极实行土地流转,将老百姓的土地进行整体外包,并在建设景区的同时保留了部分原有住宅,使得景区建设更加富有人情味和烟火气。对于第二个方面,面对如何更好挖掘当地历史文化这一问题,政府首先通过对古建筑的修复增加景区历史感和厚重感,再者通过开发“打铁花”等特色项目,建设大阳文化博物馆等手段来进行文化宣传。与此同时,大阳政府也在计划和积极筹备建设酒吧、清吧、青年旅舍以及承办音乐节等大型活动以期吸引更多年轻人参观旅游。现在已经建成的民宿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反响较好。
在实地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通过观察采访也发现了古镇发展中一些其他优势与不足。首先,村民们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参与了古镇的开发,但是得到的利益并不算太多。应该通过一些有效举措更大程度地调动村民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怀有热情去展现古镇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人”精神与淳朴的民风民俗,拉近村民与游客的距离。其次,除了少部分年轻人自发地参与到古镇的宣传中,古镇开发中心也应当认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可以通过开发一部分影视基地、制作宣传片,更好地利用自媒体来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古镇。其他问题又如,古镇中店铺同质化略显严重,各家店铺没有更为鲜明的特色,全屏吆喝揽客的方式效率低下且不利于长远发展。政府可以帮助指导店家打造特色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助力古镇商业发展。
总体而言,大阳镇旅游业的发展是当地政府结合当地历史文化以及发展现状做出的正确抉择,增加了大阳镇的总体收入,帮助大阳镇居民提高了生活的质量,是对于乡村振兴这一战略的有益实践。未来大阳镇应积极推进景区智能化管理,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就业,从根源上使大阳镇的振兴之路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富有活力,为打造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管理科学的现代化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这也将为其他乡村振兴、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