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被称为非遗,是对于中华民族文化深厚底蕴的独特展示。非遗的繁荣与保护不仅是对古老文化的尊重与传承,还是对当代文化多样性的维护和发展。非遗包括了许多领域,如口头传统、社会风俗、传统手艺、表演艺术等,每一项都是一代又一代人民共同智慧的结晶。这些传统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民族特色,每一样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背景,是历史长河中的瑰宝。
为做到响应国家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号召,深入贯彻落实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7月10号至7月16号,长安大学赴河南洛阳“共护非遗万丈湖,同筑百年乡村梦”暑期社会实践队,来到具有近千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河南洛阳进行了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探究了唐三彩,皮雕,河洛大鼓,洛绣,剪纸等非遗文化历史以及相关制作工艺。
图为实践队成员到达洛阳准备开展工作的合影
探究唐三彩:触摸千年斑斓之美
7月10日,实践队的第一站来到中国唐三彩文化园,队员们在传承人张毅鹏的引导下,参观了"唐三彩历史陈列馆"和"非遗传承展示区",并亲身体验了唐三彩上釉工序。此次活动让队员们对制陶技艺和上釉工序等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深入理解。同时,长安大学与中国唐三彩文化园建立了实践基地,加强了校企合作。张毅鹏老师的观点"最好的传承就是创新"给队员们留下了深刻启示,新时代青年们应在传承中寻求创新,努力推动非遗文化的发展。
图为实践队采访中国唐三彩文化园张毅鹏老师
皮雕艺术:图腾与皮革的现代生命
7月11日,实践队的第二站来到了洛邑古城皮雕传习馆。在非遗传承人周佳慧的指导下,队员们学习了皮雕艺术技艺,深入理解了皮雕艺术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技法。周老师分享了皮雕技艺面临的挑战和未来愿景。实践队员们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瑰宝,需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而非简单地复制,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图为非遗传承人周佳慧老师向实践队讲解皮雕技艺
河洛大鼓:叩响文化魂动之音
7月12日,实践队的第三站来到了洛阳河洛大鼓工作室。张怀生老师对实践队的到来表示欢迎,介绍了河洛大鼓的发展历史和基础动作。张老师强调,河洛大鼓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实干的继承人,并建议将其引入大学校园。实践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切感受到了河洛大鼓的魅力并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他们深思,传承非遗文化需要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不能让这些历史的瑰宝失传。
图为实践队在张怀生指导下学习河洛大鼓基本动作
唐三彩博物馆:梦回唐朝鼎盛
7月13日,实践队的第四站来到了洛阳孟津区的唐三彩博物馆。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队员们体验了唐三彩制作过程,欣赏了具有历史背景的艺术品和现代合作作品。队员们还采访了博物馆负责人高哲老师,了解了他对唐三彩文化的见解和未来设想。实践队还前往唐三彩的发源地南石山村,了解了村民们的看法和期待。实践队员们决心以实际行动保护和宣传非遗文化,为传播非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图为实践队于唐三彩博物馆观看唐三彩制作流程
洛绣博物馆:情系传承,绣花缀锦
7月14日,实践队的第五站来到了槐树里历史文化街洛绣博物馆。在耿青青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了解了洛绣的历史、工艺和应用,以及其面向高消费群体的限制。耿老师建议洛绣应发展多层次产品,适应不同消费群体,并强调了与地方高校、企业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实践队员们被洛绣的魅力深深吸引,并决心挖掘非遗文化的魅力,呼吁社会各界参与非遗宣传,提升非遗文化自信。
图为实践队采访洛绣传承人耿青青老师
剪纸艺术:修剪坚定的执著之道
7月15日,实践队的第六站来到了洛阳职业技术学院的王飞剪纸。在剪纸艺术家王飞老师的指导下,队员们体验了剪纸艺术的魅力,领略了其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大师的精湛技艺。王飞老师分享了自己从艺术小手艺人到艺术大家的经历,告诉实践队员们,求知要有志气,修道要有执著,做人要有敬业情怀,创新与传承并重,以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图为王飞老师带领团队成员进行剪纸实践
回响与感谢:致敬传承每一位传承者
经过为期七天的深入实践,实践队员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他们走访了唐三彩工艺、皮雕艺术、河洛大鼓、洛绣和剪纸等非遗项目,深入了解了非遗文化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现状。实践队员们也有幸与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听取他们对非遗文化发展的看法和建议,深感他们的传承热情和专业精神,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也更加明确了保护非遗文化也是这一代人的责任,推动其发展,让非遗文化在新的时代中发展和繁荣。
最后,实践队员们由衷感谢长安大学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河南洛阳的非遗传承人和各位工作人员的热情接待和指导,让他们有机会深入了解和接触非遗文化,收获了知识和启示。实践队员们将把这次实践的经验和感悟带回校园,继续深化学习,为传承和发展非遗文化付出更多的努力。
图为团队于实践过程中的合影留念